雍正是历史上争议最大的皇帝,一方面勤政刻苦,朴素节俭,另一方面刻薄寡恩,过于严苛。他在位13年,做了很多改革措施,承接了康乾盛世,可在后世却留下很多骂名,这是为什么呢?
康熙在位61年,是在为最长的皇帝,不可否认他的功绩,但他有长寿皇帝都存在的问题,晚年昏聩,或者说有心无力。康熙宽大,对皇室,大臣,百姓都很好,但这很大程度上放纵了他们,康熙晚年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皇位不定,人心惶惶;二是吏治混乱,国库空虚;那时贪污成风,大小官员以“借款”为由,私自动用国库银两,亏空数额达千万之多,而康熙又下令“永不加赋”,康熙死后,国库里只有七八百万两白银。雍正继位时,面临的是个烂摊子。
暂且不管雍正继位来路正不正,他确实是当时最合适的继承人,他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劳模皇帝,在位13年,只在生日那天给自己放一天假。他勤于政事,每天工作到深夜,睡眠时间极少,批阅的奏折多达1000多万字,平均每天4000多字。他自己说“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说句题外话,拍清宫剧千万别拍雍正朝了,一看就是假的,雍正帝是个工作狂,哪有时间跟后宫唧唧歪歪。还有,极度怀疑雍正是摩羯座。
雍正继位后便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所做的改革,比他父亲康熙在位61年做的还要多。首先,便是追回被官员挪用的“借款”,这也是他名声变坏的原因之一,雍正手腕强硬,做事雷厉风行,对于这些贪污国库银两的官员绝不姑息,动不动就抄家,于是落得个“抄家皇帝”的名号。包括曹雪芹家就是雍正抄的,导致曹雪芹人生大起大落,写出《红楼梦》,也算是客观上造福了中国文学。
然后是税制改革——摊丁入亩,历来征税有两种,人头税和土地税。有很多贫民,没有土地,没有收入,但也得交税,就造成一种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流民,极大的影响社会稳定。雍正的“摊丁入亩”简单说是有多少地缴多少税,对穷人来说是好事,但得罪了大地主,大土豪。
雍正继位来路不正的说法由来,多半要怨他的父亲康熙,关于继承人康熙一直没定下来,又都养在身边。皇子们的错觉便是“我有可能”,大臣们心思活泛,纷纷站队,这就形成党派,下一步便是党同伐异,这是必然规律。康熙的做法既导致皇位不定,又导致政局不稳,所以雍正上台后,为了稳定统治,必须排除异己,而异己的带头人,就是自己的兄弟,所以落得个“骨肉相残”的骂名。
为了使这样的事不再发生,雍正设立“秘密立储”制度,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把继承人名字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皇帝归西后,众大臣开匾,明确帝国继任者。这样做可以避免很多矛盾,可以使权利顺利交接。
雍正还有很多作为,比如“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高薪养廉;设立“军机处”,使皇权达到最高峰等等。雍正在位13年,处理了大量康熙朝遗留问题,留下的是大好江山,乾隆继位时,国库存银超过5000万两,乾隆吃了现成,好活一辈子。康乾盛世,准确的说是“康雍乾盛世”,这样对雍正公平些。
为什么雍正有这么多贡献,仍然会遭遇骂名呢?因为雍正是改革家,历来改革家下场都不好,比如商鞅,被车裂而死;张居正,死后被抄家。雍正是皇帝,没人能动他,只好过过嘴瘾,骂两句了。改革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会触动一大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这部分人大都处于上层社会,他们把握着庞大的资源,树大根深,要想动他们,压力是巨大的。雍正改革有个先天优势,他是皇帝,而且是铁腕皇帝,雷厉风行,做事决绝,百姓们不晓得这么多,只看到皇帝天天杀人,天天抄家,便以为这是个暴君,久而久之就传开了。
雍正为了江山,为了百姓真是把所有人都得罪了,得罪皇族,得罪大臣,得罪权贵,尤其是得罪读书人,我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这点,得罪谁也不能得罪读书人,他们掌握着话语权。雍正重用的不是科甲出身官员,而是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和士绅一体当差的改革,读书人的特权受到严重的损害,所以遭到读书人同仇敌忾的打击。
雍正是大有作为的皇帝,但客观的说,他的性格有很大的缺陷,急于求成,手段过于严格。而且事事亲为,作为皇帝这可不是什么好品质,皇帝应该统领全局,把工作交给手下人去做,可他又不放心,这是能力强的表现,自己做效率高,能做到100分,给别人只能做到70分,自己做了就算了,但是活的太累,如果给手下的人分摊一点,自己活久一点,长远看是有利的。雍正仅仅在位13年,活活累死,如果放轻松点,在位久一点,或许能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