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这么大我觉得自己最喜欢的一点是写作,从小的时候语文就比数学好;最不喜欢的一点就是开口说话。
至今还清晰的记得小时候去姥姥家拜年,见到自己的亲舅舅就跑,宁愿去抱着四个自己才能抱住的树,也不愿开口说话。
现在脑子里关于语文方面比较喜爱的原因来自于一次简单的对话。
过年的时候妈妈会炸各种好吃的东西,鸡肉,排骨,豆腐,还有莲藕等等。
我在一边帮妈妈打下手,新炸好一个,老妈都会首先给我尝尝。
当炸到莲藕的时候,因为有点烫,所以我只咬了一小口,于是看到扯出的很多丝,然后我随口说了句:藕断丝连。
妈妈听了先是眼神一亮,后又很开心夸我知道的多,聪明。
我到现在还能想起妈妈眼神里的明亮和语言里的赞许。
这种感觉伴随着度过了整个语文学习生涯,包括上大学之后,即便不再有语文课程学习,却依然对文字有种天然的喜爱。
我想可以把这种喜爱理解为对成就感的追逐。
小孩子都会有表现欲,都渴望肯定,当做一件事得到肯定,就会越愿意去做那件事。就像在游戏中打怪升级,打的越多,升级越快,越有成就感,也更愿意去做。
相反的,如果是受到了打击,一次两次还好,多了,小孩子还未形成的三观真的会碎,满地。也更容易自卑怀疑自己。
现在的我或许比哑巴,结巴只好那么一点。
同样在脑子里自动循环的画面是妈妈每次在我表达问题的时候,要么不等我说完就打断我不让我说了,因为说的没有一点逻辑,甚至说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要么直接抢在我前面说出了我想要表达的话。
也许我天生脑子就缺乏逻辑,尤其在说话的时候。
也曾在心里埋怨过妈妈,但越长大,越理解她。
她也不过是一个只上过小学的人,没有人是完美的,包括妈妈,但丝毫不会影响她作为母亲的伟大。
这一点也是我能想起的妈妈在对我的教育和培养上唯一的瑕疵,但终究瑕不掩瑜。
毕竟如果说小时候不会说话,是因为妈妈的“打压”,那如今早已成年的我还是不会说话,就是自我的原因了。
只希望以后自己做了家长,不会对家里的小朋友进行有意无意的“打压”。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对它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会成为一枚种子。
随着岁月的累积,生根发芽,越长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