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晚忽然想看前段时间被屡屡推荐的《垫底辣妹》,用手机找了一圈都没有资源,只能看一下预告片。
2分多钟的预告片里,延续了日剧一贯的热血激昂。这分明是一个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的女屌丝逆袭之片。
只不过,片中最让我动容的是,女主的好友(也许是男友?)扔给她一句,“就我们这种人,到头来也就这点出息,你别痴心妄想了。”冷冷的走开。
下一个镜头,女主大声的喊出,“我沙耶加,和你这样的不是一类人!”
至此,考试这件事,已经不是为成绩为梦想而战了,更多的是,为尊严为荣誉而战。
而结局自不用多说,女学渣通过近乎自虐的劲头,完成了逆袭的进程。用实力证明了,她确实和曾经的自己,不再是同一类人。
不知怎的,我想起另一部电影,我每年必刷的职场圣经《穿Prada的恶魔》,无论刷几遍,就是好看。
我要说的,不是小白兔安迪由自命不凡的新人努力蜕变成长为女魔头欣赏的第一助手。
而是那个光头设计师,当安迪哭着找他吐槽自己被米兰达痛骂的时候,他冷静而又激动的一番话。
“你根本不知道你在这里的意义。但是我知道。
一个成长在罗德岛的男孩(我觉得这话跟“长在铁岭”差不多吧),晚上他躲在被窝,打着手电看《Run Way》,别人去踢足球,他躲在教室画服装设计图。他从小就被看做是个怪物。
只有《Run Way》像一座灯塔,一直给他希望。没错,他就是我。
可想而知,光头的童年可能是阴暗而晦涩的。从小就跟大家格格不入。很庆幸,他想的并不是随波逐流,勉强自己融入,而是,让自己更优秀,去到适合自己的土壤,用自己的成功告诉大家,没错,我就是不屑与你们为伍!
(二)
在我的第一份工作里,有一个女孩小薇,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当时我在百度当客服代表,在一群平均学历大专,平时逛街都是夜市,吃饭都是大排档,聊天内容都是昨天的电视剧和各自的男朋友,这么一群人中,她有很多跟大家不太一样甚至有点格格不入的地方。
比如集体活动几乎不参加。下了班也从不去娱乐场所。从来也不聊八点档电视剧。上班做好自己的工作,到点下班,从来也不搀和别人的八卦。有一次在书店碰到她,看见她买了一堆看起来枯燥又无用的书。
大家都觉得她在刻意维持一种距离感,好显得自己格外与众不同。
于是渐渐的,都有点孤立她。有时候茶余饭后聊起她,有人讪笑道,“她成天这么作,是想作出个什么妖来?真要有本事,用得着来这上班吗?”
一番话听得我打了一个激灵,那一瞬间,忽然就产生了强烈的逃离的愿望,也忽然有点理解小薇自带三尺气场的原因。
而小薇并不介意旁人的态度,依然我行我素,直到有一天,把离职申请一交,热情的请大家吃散伙饭,饭间闲聊起来,我们才知道,原来她毕业于外国语学院,英语专八。出来后一时没有找到特别理想的工作,于是在保证自己经济独立的同时,私下里默默的考取了口译证,被一家外贸公司录取,去了新公司,先去北京培训半年,随后就要去国外工作了。
一顿饭吃的大家各怀心事。原来人家不是看起来与众不同,是真的与众不同。而令我佩服的是,当时的那种松散且容易沉堕的环境,丝毫没有削弱小薇的斗志。她很清楚自己并不属于这里,也用实际行动堵住了所有看笑话人的嘴。
她的离开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同时,更具有了一些传奇色彩。
(三)
在我现在近10年的职业生涯里,见到了太多浮躁的年轻人,他们总觉的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嫌弃自己做着一份枯燥、重复、不能展现自己、不能体现个性的工作。
我之前的一份工作经历里,与一群90后的小朋友成为同事,在我离开之后,有那么一两个我觉得挺有想法,不甘平凡的小朋友,给他们推荐了更好的品牌,希望他们能在更广阔的空间有所作为。
但是我很失望的发现,他们的实际行动并没有跟我交谈时的那种野心勃勃。下班的朋友圈吃吃喝喝玩玩,就是没有学习、提升。上班时间自拍、吐槽,就是没见晒个大单,发个工作总结。
就连我曾经加入的这些小朋友的小群,我都默默退掉了,看着他们在群里互相调侃、对骂、没有内容更没有营养的对话,我觉得挺无聊的,有点浪费生命。而通过这些日复一日毫无意义的对话、展现的生活态度,我觉得他们并不像自己所标榜的,那么与众不同。
(四)
很多人都曾觉得不喜欢周遭的环境。
也许是周围的同事满口黄色笑话让你不寒而栗。也许是上级的品味太LOW挑刺太多让你不爽至极。也许是这个工作本身没有技术含量让你无法施展。
你有各种理由嫌弃你所在的环境,更有各种理由告诉大家,你不属于这里。
但是,你怎么离开?以什么方式离开?
打鸡血很容易,也许是你身边的小伙伴拎个名牌包就可以刺激到你,让你觉得“她都可以,为什么我不行?”
煲鸡汤更是是容易,我可以随便写写告诉你,只要坚持、努力,你就能成为更好的你。
但是没有人会告诉你,在开始到成功那天,你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需要多大的克制力,多清晰的目标,多强的意志力,才能最终证明,你真的不属于这里。你注定要去更广阔的天空。
那个自命不凡的你,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的你,你是要好好想想自己到底哪里与众不同,还是放弃挣扎,就在自己的幻想里,继续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