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山色无非清净身
初看山色随缘定,似是而非清净牵。
不是青山皆质变,惟因心性想当然。
传闻趣事
苏东坡酷爱参禅求道,有所悟之后就写诗抒发一下内在的感受。有一次他参禅有所得,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广长舌是佛教用语,意指佛陀辩才无碍,所说之语都是真实语、不妄语。清净身同样是佛教的用法,佛教有清净法身的说法。
佛法一切现成,遍山河尽大地,无处不是佛,所有的声音都是佛在说法。就好像念佛的人,念到一定的时候,一切声都在念佛,车声、鸟声、风声,无不是念佛声。
而身体也不是我们执着的肉身,一切所到之处无不是佛身。所以不难看出,苏东坡的这首诗,意在表达他对实相的体悟,具体描述的是他有所悟之后身心脱落的感觉。这种感觉不能说不好。
可以想象,苏东坡当年在写这首诗之前,心得轻安,妙不可言,感觉心灵终于挣脱了肉身的束缚而遍山河尽虚空,非常欢喜踊跃,所以才写了这么一首诗。
后来这首诗被一个和尚看到了。苏东坡的文学才华让他很是佩服,自叹不如。他认为苏东坡确实是悟了。好东西总想与人分享,这个和尚也不例外。他把苏东坡的这首诗拿给一位老和尚看。
没想到老和尚看完后并没有点头,也没有赞叹,而是确定苏东坡还是门外汉,没有悟,只是文字禅而已。拿诗过来分享的这位和尚一下子就懵了:苏东坡写得多好,而且也说得都对啊!
但老和尚就是不肯,让和尚自己去参。就这样,和尚带着一肚子的疑问回去了。这个大疑团像一张大网一样把他抓得死死地,吃饭睡觉、走路打坐,无时无刻不在这个疑情中,那感觉就好像一个年轻小伙子被美女勾了魂一样。
寺庙里每天都有暮鼓晨钟的惯例。和尚在这个疑情中像失了魂一样的时候,忽然听到一声打鼓的声音。那一刹那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老和尚为什么说苏东坡还是门外汉了。
于是和尚也写了一首诗:
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
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写完之后,他拿过去给老和尚看,老和尚一看哈哈大笑,说道:” 早就说了他还没悟嘛!“
诸位,和尚的诗,老和尚就肯了,苏东坡的诗,老和尚为什么就不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