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图书馆里,看有关心理学研究的书籍时。有一部书是研究人的三种生活状态:学习区,恐慌区和舒适区。
在舒适区中,我们工作生活做事得心应手。熟悉的领域,熟悉的工作流程,熟悉的交际关系。对着相同的人做着相同的事。但这样的生活状态,犹如温水煮青蛙。安逸等死。
不用说在北上广这样快节奏的城市。在郑州,想把一个人搞废是很简单的。一份稳定的工作,一间屋子。一根网线。一个外卖电话。
OK,你已经废了。以自己为中心,自己的手为半径,开始画个圆。你会发现你所需要的东西都在你这个圆里,这个圆就是舒适区。
前几日去云南出差,在商场偶遇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距离上次见面,已是两年前的事情。闲聊,问他两年都干啥了。啥也没干啊,就这么过呗。白天在水利局扣扣章和十来个妇人扯扯闲篇,回家打打游戏睡睡觉。饿了叫外卖。
就这?对啊,一月2000块。好低,看你们现在都混的风生水起。你除了会扣章还会干啥,凭啥给你涨工资。事后,觉得这句话说的有点不妥,让朋友尴尬。不过,这早已是注定的事。
就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一样:这些墙特别有意思,一开始你抵触它,然后习惯它,最后不得不依赖它。这就是体质化
朋友的户外俱乐部里有两个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一个是护士另一个好像是主任。有次出去玩,好奇问起来为何干这个工作?有保障啊 有退休工资啊 工资发的准时稳定啊,父母给找的,关键是稳定不想跑了。
你过的太舒适了。我才不舒适呢。每天按时上下班。不早退不迟到,尽力照顾好每个病人。快累死了。那一点多你有啥变化没? 这 好像没有诶
舒适区分两种:一种是整天无所事事。另外一件事就是毫无意义有规则的重复一件事情。坐着相同的工作,犹如电子厂流水线组装产品的工人一样。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工作角色不同而已。后者,更多是现在人的生活状态。看起来很忙很累很充实。但,只是毫无意义的循环。
人啊,要有一颗愿意去挑战接受新鲜事物的心,去见不同的人,做不同你不会的事。试着去埋一些生活的彩蛋。
我特别怕现在能闯能吃苦的年级里,把日子过得特别发条,只剩下机械重复。一眼看到底的工作。从毕业那时候起,就没坐过班。没体验过稳当的日子,即使现在到处跑,工作时间有要求时。也只是两三个小时。
父母一直在劝我找一份稳定长久的工作来干。并不是说工作的本质不好,只是,想在能动的时候,多去经历,让自己变的足够强大,未来能胜任任何一个环境。而不是,让舒适毁了自己的青春。那些过于舒适,故步自封的人。生活区会越来越小。
直到某一天,你发现,世界早已无你落脚之处。只能站在窗口,惋惜不再有的时光。
愿年轻的我们,能不顾一切的去闯荡。
2017.5.6 安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