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到家,腿像灌了铅似的,真累呀。吃过饭,小宝在玩积木,突然,他拿出积木在桌子上使劲地敲打,那声音,敲出了我的烦燥之气,我刚想吼“别敲了”。突然想起对孩子吼叫只会陷入“权力之争”的漩涡。于是赶紧“悬崖勒马”,深呼吸一口,问宝宝:“你为什么敲积木呀。”“我在修房子。”“哦,你在修房子呀,只是声音太大了,为什么不能有很大声音呀?”“会影响别人,我小点声好不好。”“好!”宝宝敲打声小了很多,终于达到我可接受的范围。
那么,什么是“权力之争”?“权力之争”有什么危害?怎样避免“权力之争”呢?
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写道:不论什么时候,当我们命令或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
父母向孩子下达命令,遭到孩子的拒绝,父母再度命令,孩子便直接开始哇哇大哭,手足无措的父母最后只得向孩子妥协。
事实上,这样的命令与妥协,正是鲁道夫·德雷克斯所说的权力之争。
许多人认为,父母能够控制孩子,似乎没有什么不好,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可比调皮的坏孩子省心多了。事实上,这样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不良影响
引起逆反心理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说:父母经常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叫孩子做事,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一直在命令中做事的孩子,会缺乏主动性,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当一位母亲命令孩子,必须穿上某件衣服,必须做某件事,绝对不可以做某件事,并且用自己的父母威严压迫孩子,逼迫孩子妥协,却不向孩子解释分毫时,换来的,必定是孩子一次次对自己需求的压抑。长期压抑自己,孩子迟早会爆发,会愤怒,最后只会不择手段的达到自己的目的,与父母斗争。
例如父母不让孩子吃某样东西,当父母看不见时,孩子便会想方设法去得到。相信很多父母都经历过孩子背着父母偷吃某样东西的情况。
破坏原则
权力之争中,妥协的一方不一定就是孩子。当孩子不愿意妥协,从而选择哭闹时,妥协的往往是父母。相信很多人都曾见过,孩子为了买某个玩具、吃某样零食等等在商场满地打滚、哭闹不止的场景,往往在这个时候,为了避免继续被围观,或为了阻止孩子的哭闹,都会选择满足孩子的要求。然而,这样换来的结果,不是孩子永久的停止哭闹,而是下一次的变本加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哭闹当作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小哭不行就大哭,大哭不行就满地打滚……最后,依然是父母妥协。
威胁亲子关系
权力之争也不仅仅只有某一方妥协,有时候孩子和父母双方都不愿意妥协。但很显然,每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对于亲子关系而言,便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阳阳和妈妈就是这样的相处方式,每当遇到母子意见不一的情况时,母亲不愿意妥协,阳阳也倔强的咬牙抵抗,母子间的情感,却被这一次又一次的互不妥协,越推越远。
事实上,很多男孩子与父亲的相处方式也是如此,小时候,孩子们对父亲满是崇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与父亲一次又一次的不妥协对抗,很多男孩最后都与父亲保持着不那么亲近的亲子关系。
权力之争中,无论是哪一方妥协,父母一方,永远是输家。
然而,很多时候,父母生孩子的气,不是因为孩子真的犯了多大的错,而是孩子忤逆了父母的命令,令父母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颜面尽失,却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命令是否顾及到了孩子的颜面,是否看到了孩子满脸失落和不情愿。
基于此,也许我们可以为了避免继续与孩子进行权力之争,稍微的改变一下自己的育儿方式。这样做,尽可能避免与孩子的权力之争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避免与孩子发生权力之争,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坚持。我们自己要做什么,不是我们要改变孩子什么。
了解、鼓励、合理后果、相互尊重、尊重规律、赢得合作,这些都是解决权力之争的办法。
1.行动永远比口头空话来得实际
大吼、威胁、警告……这些都是权力之争中父母的常用手段,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不如换种解决办法。
当孩子有危险行为,如在行进的汽车上乱动时,直白的告诉孩子乱动会有危险,也许我们可以做一做不动的游戏等等。当孩子遇到不愿意遵守却又不得不遵守的规则时,父母的身体力行,比一句“你必须这样做”更有感染力。
例如我们反复告诉孩子,垃圾需要丢进垃圾桶,他依然会随手乱扔,可如果你看到他手上有垃圾,自己拿个垃圾走到垃圾桶边,准确的将垃圾丢进去,孩子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将垃圾丢进桶里。
2.温柔同样可以强大
相比怒吼声,父母温柔的劝告和坚持原则的行动,更能得到孩子的理解。
云云两岁时,在外婆家玩,对什么都很新奇,偏偏外婆是个暴脾气,并且执着的认为孩子就该听话,若不听话,打骂是最好的手段,必须要让孩子害怕。
云云妈妈受够了这样的教育,性格本就偏向软弱,因此,对于教育孩子这件事,她有着自己的坚持。因此,每当云云有危险行为时,云云妈都会很温柔但很坚持的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会很危险,并告诉孩子:“你看,妈妈也害怕危险,所以不做这样的事。如果你坚持,我们就没办法做其他事了。”有时候云云会假装没有听懂,继续自己的危险行为,云云妈妈会抱住她,带到卧室,告诉她:“你现在可以玩你的玩具,也可以和妈妈做游戏,但不可以继续危险行为,那会让你受伤。”尽管云云外婆对这套看起来是在“惯养”孩子的教育方式极为不满,但也没办法干涉,因为每当她试图向孩子大吼时,云云妈都会干脆的带着孩子离开她身边。
大概是云云妈妈一直都在温柔的坚持原则,很多时候,只要向云云解释了为什么,告知后果,云云听懂后,都会表示理解了,然后配合妈妈。
3.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学会退出冲突
当孩子哭闹或闹脾气时,激动的情绪会让孩子听不进父母的任何劝告,此时给孩子讲道理,无疑是在对牛弹琴,甚至会让孩子的情绪更加激动。
因此,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可以试着先退出冲突,即停止大吼、讲道理等一切行为,耐心的抱一抱孩子,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没关系,这很正常。”直到孩子平静下来后,我们再进行下一步。
云云也曾有过哭闹到满地打滚的经历,云云妈选择了旁观,即任由孩子打滚哭闹。
当云云哭累了,闹累了时,云云妈会拿出纸巾,温柔的为孩子擦干净眼泪和打滚时沾染的污物,然后抱着孩子柔声劝慰:“我知道你很难受,看大你哭,我也会很心疼,但是你想买xxxx,需要告诉我为什么想要,哭闹没办法说服我。”
4.与孩子合作,放弃单方面命令
面对孩子犯错,或不听从父母指令,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父母的权威受到了挑战。然而,父母越是试图在孩子心中建立权威,越是拉大与孩子的距离。
正如云云外婆,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让孩子害怕自己,要么打,要么骂,平常的交流,不是大声吼叫,就是严厉斥责。
在这样的教育下,云云妈的性格一度极为软弱、自卑,不敢大声说话,妈妈的命令更是不敢不听,因为不听,换来的就是挨打。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云云妈不断的想办法远离自己的母亲,除非年节,鲜少与母亲联系。
杰弗里·伯恩斯坦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中说:学会给孩子选择权,就算你对孩子的控制成功了,也是在让你的孩子与你越来越疏远。告诉孩子不同选择的结果,冷静坚定的提出具体要求,而不是权利争夺。
云云出生后,云云妈为了避免自己的悲剧,对云云是竭尽所能的避免打骂,尽可能选择温和的处理方式,尽可能的给予孩子自己曾经得不到的尊重和独立选择的权利。
当云云不愿意穿衣服时,她会拿出另一件,问云云是否喜欢另一件,当云云不愿意吃饭时,她会问云云是不是不喜欢吃,然后和孩子一起商量下一顿想吃什么,这顿先用面前的饭菜填饱肚子等等。
云云外婆见到这样的教育方式,很看不顺眼,认为这会把孩子惯坏,可事实是什么呢?事实是,当云云想吃什么时,会提前跟妈妈说;遇到不喜欢的事物,会告诉妈妈;需要做自己不喜欢但不得不做的事时,只要妈妈解释清楚,云云会很乐意配合妈妈;看到妈妈受伤、难过,云云会伸出自己的小手抱着妈妈轻轻拍……
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解决权力之争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放弃大人的专制、暴力,真心与孩子合作。
许多宝妈抱怨,自家孩子简直就是恶魔,可看到云云时,都会羡慕的说一句这孩子真好。两种迥然不同的育儿方式,换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用尊重换来的合作,比一味的强迫,更加值得推敲和尝试。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永远都会有人不断迷失,也有人不断在岔路口探寻,甚至有人不小心会往回走,可大部分父母,都在盼望着能够走上最正确的那条路,也正因此,我们总需要不断尝试,不断调整,才能伴随着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