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酤公子
到底《资治通鉴》是不是一本帝王书?
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
说不是的人认为:把《资治通鉴》看做是帝王书,只不过是部分历史爱好者或者权谋爱好者的自我陶醉罢了,而且拿出证据说,司马光在最初撰写通鉴的时候根本就不是只写给皇帝看的,只是觉得当时的历史书籍太过于杂乱,想整理成册以便供天下读书人学习而已。
而认为是帝王书的人觉得《资治通鉴》整本书都充满了政治斗争,简短的文字下面经常暗藏杀机,通常是字越少,事儿越大。
其实说是或不是都是对的,关键在于怎么学习和看待此书。
如果说想从资治通鉴里面学习权谋之术,带着权谋的眼光去看待整本书,确实是可以得到很多收获权谋的技巧的。如果说想从资治通鉴里面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带着学习怎么为人处世方法的眼光去读,也能得到不少心得。即使什么都不想得到,只是单纯得看书打发时间,那也可以简单看看,亦无伤大雅。
其实在大多数人看来,带着怎么为人处世的眼去看待这本书比较好的,这样既不显得阴暗厚黑,也可以保存自己的内心不受污染。不可否认的是,通鉴书中大量的篇幅是用来描写的古代皇帝和臣子以及臣子和臣子之间的关系的。说是一本帝王书其实也可以,但是稍微有那么一丁点过了;说不是充满谋略和智慧的书,那眼光也太过于狭隘。
其实,通鉴中的很多典故放在今天同样具备其实用的参考价值,值得年轻人学习。如果感觉自己命运不佳,仕途不顺,不妨翻开看看,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和方法。
下面这段材料便是谈如果做不好一名合格且让领导放心的下属会发生什么后果,且看下文: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十一年(前196年)
淮阴侯信称病,不从击豨,阴使人至豨所,与通谋。
信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
春,正月,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吕后欲召,恐其傥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译文】
淮阴侯韩信称病,不随刘邦讨伐陈豨,并暗中派人联络陈豨,与之合谋。
韩信和家臣商量夜里矫诏赦免囚徒,想把囚徒组织起来袭击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只等陈豨战报。这时,淮阴侯的舍人因罪被囚禁,韩信想杀了他。
春天,正月,舍人的弟弟向朝廷上报反情,向吕后汇报了韩信想谋反的具体情况。吕后想召韩信入宫,又担心他会拒绝,就和萧何谋划,诈称使者从前线赶来,报告陈稀已经兵败身死。列侯、群臣纷纷进宫祝贺。
萧何哄骗韩信说:“虽然病了,也要强行进宫祝贺。”韩信入宫,吕后派武士把韩信捆起来,斩于长乐宫钟室。
韩信临死,说:“我真后悔没听蒯彻的话,居然被妇孺之辈欺骗,天意啊!”于是诛杀韩信父族、母族、妻族。
【解析】
这段文字记载了韩信如何从反叛到被杀。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厉害、对汉朝功勋卓著的人会被杀掉呢?
其实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韩信功高震主,而是他没有让刘邦具有安全感!
在之前,楚汉之争的时候,韩信总是让刘邦觉得难以驾驭。
如在彭城刘邦兵败西撤的时候,韩信平定了魏地又向刘邦请兵三万,去攻打燕赵领地,但是这个时候刘邦还同时安排了张耳与韩信一起,目的就是要防范韩信拥兵自重。
汉之败于彭城而西也,陈馀亦觉张耳不死,即背汉。韩信既定魏,使人请兵三万人,愿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汉王许之,乃遣张耳与俱,引兵东,北击赵、代。
尽管刘邦如此用心良苦,奈何韩信就是看不穿刘邦的用意,始终没有把自己和上级的位置分清楚。韩信的确是一个打仗的能手,大汉的江山几乎有一半都是韩信打下来的,然而如果不自重,最多也就是别人的枪杆子。
韩信平定齐国之后,想做代理齐王,这个时候才真正被刘邦列入危险清单,决定了韩信以后必定会被搞掉,只是目前刘邦还腾不出手。
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请为假王以镇之。”汉王发书,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善遇,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谁都知道,对于不听话的人,留下来始终是祸患,只要找到机会就必须除掉。而这种局势,恐怕只有韩信自己不知道,同时也不听从蒯彻的进言,后果就是到头来只能被人骗杀。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彻。因去,佯狂为巫。
功业难得成功而容易失败,时机难以把握却容易贻误。时机啊时机,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但是韩信仍然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且又自认为功劳多,汉王终究不会夺走自己手中的齐国,于是就谢绝了蒯彻。蒯彻随即离去,假装疯狂做了巫师。
其实当时如果韩信听从蒯彻的话,使得天下成为三足鼎立的样子,又怎么能够被萧何骗杀呢?
这些典故虽然离我们两千多年了,但是放到今天依旧实用。做事情如何让领导放心,如何让领导重用你,都是很高深的学问,都是在学校学不着的。
出了社会又怕吃亏太多,失去很多好的机会。像这种关于领导和下属之间的故事在资治通鉴里简直不要太多,随便翻翻都会发现,只不过有时候需要仔细琢磨,因为好的东西往往深藏在字里行间,不那么容易被人发现。
话说为西汉开国建立功勋的人,大多都不得善终。得到善终的人要么都是会放弃名利自保,要么是做事能让领导放心的,如张良、萧何。而那些手握重兵的人,要么就是被“诬陷”,要么就是被试探,如韩信、英布、彭越。
不光是刘邦喜欢这样,换做是任何领导人都害怕下面的人会不听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以及朱元璋都是如此。
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换做是今天,也没有改变这个万古不变的真理!
公号:至道权谋。专注于资治通鉴读书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