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一位大哥还在等我写影评,其实我哪敢写什么影评,演员是专业的,声光乐运镜布景鸾集了全球人才,老百姓观影就图个大气热闹、俊男美女多,影评这么专业的事留给专业人做吧。
既然专业人做专业事,不专业的人做那些不专业的事;电影却是专业的人演给不专业的老百姓看,注定是个扭曲。那不专业的老百姓也能像模像样的评论下专业的他们,因为扭了,不如就扭个彻底。
乌尔善导演的《封神榜》是个大制作,有上中下三部,这第一部已经票房7亿但据说还未收回成本,可见其大。目前宣发的重要一条是:你不看我不看,那你们以后就等着天天看网红吧!似有道德绑架的意思,可那种未来实在是我不想看到的,于是心甘情愿被绑架。
以更差做“文艺威胁”,放在北宋大概没人信的,可是在当下这就是切身的感受了。出于对那种未来的憎恶,更出于对当下“同质化的千姿百态”的憎恶,人们很吃这一套。即便老百姓说不出“同质化的多样性”这么专业的词。
可是,即便说不出专业的词,人们却都有了这么专业的感觉。如同千万人一同呼吸,专家说空气里没有臭味,可老百姓总感觉有——至少在文艺界——很臭。
这部一千年前的小说《封神榜》,全中国人都知道剧情,分成三部电影演,若不来个乾坤大挪移,大概率是一起二承三转合。
于是,哪有什么剧透?这里有个问题,若是宏大场景必须用 3小时×3 的篇幅叙述,你怎么保证人们持续的走进影院,看已知的那些老故事?
我们成为我们,需要不断的确认,这是隐蔽的过程,从出生至飞升维持不断。在工作中我们通过工作确认自己存在,而在“非工作”的那些时间里,人们需要过去来确认自己存在,存在于当下。
电影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给了你熟悉的过去,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传奇故事、神仙英雄构成我们的过去,使我们成为我们。人们走进影院,若不是通过银幕看到了自己,又能看到什么?
流水线上黢黑的手无数次拿起放下,黯淡的灵魂渴望慷慨赴死的机会,黑暗的影院中,也能像个人一样涌出热泪,这些毫无意义的咸水,给人存在的确认。
所谓影评,大概是评电影;老百姓看电影,不仅是看了电影,少部分人还看到了“看电影”,作为接受方,无论那看不见的手多大,老百姓也有自己“看”的方式,即便被强推被铺天盖地的宣传,可那大手不知道人们怎么消化电影的,又吐出什么。
文章再写就要被封了,笔者不才单对这个有深厚的经验,就到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