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冬日逢一蛇,疑其僵,乃拾之入怀,以己之体暖之。蛇大惊,乃苏,以其本能故,以利齿啮农,竟杀之。农濒死而悔曰:“吾欲行善,然以学浅故,竟害己命,而遭此恶报哉。”(特摘《农夫与蛇》版,白话诸多不客观版)
我们所知的,最早的生命出现在海洋。然后爬上大陆,依次有了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人。
蛇,属于爬行动物,具备着最古老的脑——爬行脑,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身体的安全,对危险的刺激是最敏感的,会在第一时间做出“逃跑”或者“攻击”的反应。
跟只有爬行脑的动物,讨论“恩将仇报”这种情绪脑、理性脑才有的道义问题,细思有点可笑。夏虫不可语冰,我们要跟动物去计较它的本能?孩童尚且知道,饿了吃、渴了喝,无利不往。
一直对小时候课本上的一个定律念念不忘—— “质上不同的事物,在量上是不能比较”(异类不比定律)。
大家都不是一个物种,具备的脑容量都不一样,却要进行行为比较,未免不公。“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说的也是这回事,道理,是跟讲道理的人说的,不讲道理的,揍揍也是可以的(三观不正,请勿指正)。
哪怕这个世界只有一个政党,军队也是难以消失的。一方面来说,不是所有人都讲道理。另一方面,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道理。如果有人跟我谈“社会越来越文明,法律越来越健全,所以我们越来越安全”,对不起,我要一笑置之: 真正的文明,与完善的法律,是悖论。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是有很大区分的。简单来说,西方科学体系讲95%理论,自己脑补5%,东方哲学讲 20%理论自己脑补80%,人年纪越大会越觉得东方哲学有意思。但是越这样,我们反而越应该保持清醒。
东方哲学之所以会随着时间散发一些魅力,本质上是因为它们叙述模糊、容错性高(这里值得我们注意)、阐释空间大。它们更重视激发你的思考与感受,而不是直接讲述理论。东方哲学靠的是大量自我补充,你年纪大了、经历的事多了、脑补能力强了,自然就觉得特别有道理。而且,这些道理却可左可右,比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如“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数不胜数。
当然,学习无所谓中西之分,重点是不要只钻局部,作茧自缚。
不同的哲学指导不同的思想,这是塑造东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底蕴来源。现在继续回来,讲情感。我们还有一句古话“甲之砒霜,乙之蜜糖”。不理解他人情感状态,这再正常不过。
有多少情侣或者婚姻,在你看来的“不搭”,但是他们会走到一起。又有多少郎才女貌、门当户对,让人意外其分离。人与人,聚散离别,与其说完全靠猿粪(我要撇嘴),不妨也考虑考虑带生物本能。
作为生物的本能——追逐快乐、逃避痛苦。对于这一点,永远不要忽视,哪怕我们进化得更高级。两性关系的破碎,往往是因为,痛苦开始大于快乐。
我们追逐快乐,用各种方式自娱、他娱、共娱。毒瘾患者也是如此,追求终极快乐,用的是更直接的方式: 用药品刺激引起愉悦感的神经中枢。
我们逃避痛苦,终止一段婚姻、一阵恋情、一个工作岗位,不过是因为该事物带来的痛苦开始超过原来的快乐。痛苦,却没终止,只不过是痛苦指数还没到达临界值,与我们所说的“理性、道德”关系并没想象中的那么大——毕竟,在快要饿死的情况下还优雅地去铺餐桌的人,寥寥无几。
我们自谕高尚的情感,有时候不过是荒谬的本能。
(本文未涉及母爱、父爱,生物延续的本能跟生存DNA编码,探索中。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