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青少年自杀或自残的事件频频被媒体曝光:臭名昭著的“蓝鲸”自杀游戏、令人心寒的“自杀聊天群”,以及许多因为与他人“一言不合”就动辄自残甚至自杀的学生,包括前段时间轰动的成都初二男生自杀事件。
当我们看到这些报道时,很难体会到究竟是什么样的痛苦让青少年们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难道身体上的痛苦还比不上心理上的痛苦吗?而对于那些发现自己的孩子正在进行自我伤害的父母来说,不仅仅会感到困惑和不解,更多的是沮丧、恐惧,甚至是绝望。
事实上,青少年的自残行为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多,有研究估计,15%到20%的青少年曾经伤害过自己。在美国的统计中,1/5的女孩子会自己伤害自己,1/7的男孩子会自己伤害自己。
幸运的是,在家长、学校、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下,大多数青少年学会了更健康的应对技巧,停止了自我伤害。
那么,对于青少年群体的自我伤害行为,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怎么能够帮助到他们呢?
什么是自残?
自残是指人对自身肢体和精神的伤害。一般来说,对精神的伤害难以觉察,因此,如果不特别指明,自残仅仅是指对肢体的伤害。自残的最极端情况就是自杀。
通常会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尤其是女生。在这个阶段,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一个不太稳定的阶段,他们并没有很好的方式来处理内在的心理冲突,于是就选择了自残。
很多成年、有自残行为的个案,常常在他们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有这样的行为出现了。
最常见的自伤形式是用刀片或其他尖锐物体切割或刮伤皮肤,常常是为了缓解难受的感觉或困难的情况而伤害自己的身体。
其他自我伤害的方式包括:
用火或其他物品灼伤皮肤;
撞击胸部或四肢;
把头往墙上撞;
从头部或其他地方拉毛发;
重新撕开愈合的伤口;
咬或捏皮肤;
绝食;
……
为什么青少年会伤害自己?
为心中的伤痛寻找出口
当一个人有太多负面情绪,却没有宣泄的途径,就可能把自残当成应对压力的方式,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他们的表达能力、处理情绪能力还未发展成熟,难以健康的方式处理自己的痛苦,所以选择了自残。
在咨询中,常常会听到青少年说:“当划伤自己的时候,心里就舒服了很多”。这样的自残行为其实是给青少年提供了一种暂时的情绪缓解感,当他们伤害自己的身体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被疼痛吸引,转移至身体上,并给他们的内心的痛苦感提供了一个理由和错觉:因为身体受伤了,所以我会痛,等伤好了,我就不会痛了。
同时,自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感,让他感觉到自己似乎能够控制这种疼痛。通常自残的青少年在现实当中会遇到很多痛苦的事件,而且并不由他自己所控制,当自残给他提供这样一种控制感时,他会得到一种满足感。
此外,人体受伤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脑内啡”的物质,让人产生欣快的感觉,将痛苦驱除,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暂时的情绪刺激,这也是一次自残之后,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的原因之一。
身边圈子的影响
有的时候,孩子为了能够融入一个群体,会做出一些原本她不一定会做的事情。
比如这个小团体最近喜欢画伤口,为了让他们接纳自己,他也去画伤口,甚至为了更真实,就真的用笔划伤自己。我在学校工作的时候,曾经见过类似的事情。
另外,当一群好朋友中有一个孩子自残的话,其他的孩子也可能会为了表示“我们是好朋友”而陪他做出同样的行为。
像“蓝鲸”游戏、人体刺绣、冰盐挑战等等,有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受到了身边圈子的影响。
所以,当孩子身边有同学、朋友、亲人有过这样的行为时,要格外留意孩子的情况,并清楚地向孩子说明这不是一种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
现在的电视剧、电影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自伤、自杀行为,孩子看到的当下可能没什么,甚至觉得这种行为是愚蠢的,但当他们陷于痛苦情绪时,很可能会想起电视剧或电影中的自伤、自杀情节,并选择用这种方式来缓解痛苦。
而且,大多电视台并没有像香港的电视台那样,会提前播放家长指引,因此家长更要留意这方面的情况。
要挟他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伤害自己,还有一种常见的可能性,那就是以此来要挟父母、师长满足自己的要求。
小时候,“你不给我玩手机,我就去跳下去”、“你不给我买,我就不吃饭”……长大以后,“你要再逼我学习,我就死给你看”、“给我钱,不然我就去死”……这些话语的核心都是要挟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类孩子并不是真的想要伤害自己,而是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父母长期迁就、溺爱孩子,孩子小的时候想要的东西,通过哭闹、发脾气等方法就能获得,这让他们学会了要挟父母答应自己的要求、达到自己的目的。
慢慢地,这种方式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只要自己闹,就能得到想要的,哭不行,就改发脾气,发脾气还是不行,就换成是用自残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