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一个心理专家朋友在一起讨论子女教育的话题,她说在她的个案经验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很多以控制的形式出现,对教育儿女有两个标准,一是听话,二是学习成绩好。
为什么平时非常听话学习成绩也很好的孩子到青春期会出现情感障碍、自杀、吸毒、网瘾等负面的社会现象呢,这些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
常见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来源主要有:一、家庭关系,二是人际交往,三是性困惑,四是学习成绩。如果对心理、情绪及行为方面产生严重困扰,会出现偏差行为,造成滥用物质、吸烟及酗酒等行为,严重的更会有强迫性行为、自杀。二是心理障碍,如抑郁症、情感障碍等。
青少年生活主要是以家庭、学校、朋辈、社区为主的生活圈。在家庭生活中,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物质生活条件较好,有自己的手机、电脑、独立的房间等,另一方面父母大多忙于工作和生计,照顾和相处交流的时间少,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支持,情感孤独,精神生活不足。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考试排名,家长给青少年施加学习的压力的同时,同学间的对比也对青少年产生非常大的压力, 信息时代,每天的海量信息扑面而来,青少年朋辈群体之间的交流,涉及到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在获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游戏、暴力、黄赌毒的危害,对青少年的辨识能力也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同时还有来自学校、朋辈、社会的压力,加上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如果形成叠加效应,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父母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需要多进行一些心理上的关心与支持,把子女当独立的个体来进行培养,在家庭生活中有良好互动与沟通交流,支持子女的个性化发展,给予更多的自由空间,学会与朋辈之间的友好相处,产生偏差行为的机会就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