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书,说到农民工,被称为“候鸟”,因为他们在城市打工,但是户籍不在城市,他们会因各种原因回答农村。但是,“农民工”,在他们离开农村之后并不影响农业生产,这些人被刘易斯称为“边际生产力为零”的人。
当时的感触是,“边际生产力为零”用来说“农民工”,有点心疼又有点无奈。但是这个说法也是有环境背景的,在农业生产上是“边际生产力为零”的人,但是他们到达城市,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人。
当然,我并不想对“人”进行讨论,只是对“边际生产力为零”这个经济学词汇比较好奇,所以做了一些内容整理。
边际生产力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所带来的产出增量。它是衡量生产效率的关键概念,用于分析生产要素对产出的贡献。边际生产力的高低决定了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和生产决策。
举例说明:在一个工厂中,如果增加一台机器可以生产出额外的100个单位的产品,那么这台机器的边际生产力就是100个单位的产品。
边际生产率(Marginal Productivity)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所带来的产出增量。换句话说,边际生产率衡量的是每增加一单位投入对总产出的贡献。它是理解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决策的重要工具。
举例说明:
假设一个农场主正在决定雇佣多少工人来种植小麦。农场主可以通过观察每增加一个工人对小麦总产量的影响来计算劳动的边际生产率。
1. 初始情况:农场主有5个工人,他们一共种植了1000公斤小麦。
2. 增加一个工人:农场主决定再雇佣一个工人。结果,小麦的总产量增加到了1100公斤。
3. 计算边际生产率:在这个例子中,增加一个工人导致的小麦产量增加了100公斤。因此,这个额外工人的边际生产率是100公斤小麦。
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是一个与边际生产率相关的概念,它指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种生产要素的不断增加,其边际生产率会逐渐下降。这通常是因为在一定数量的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机器等)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的劳动力或资本,其对产出的贡献会逐渐减少。
在上述农场的例子中,如果农场主继续增加工人,而土地和机器的数量保持不变,那么每增加一个工人带来的小麦产量增量可能会逐渐减少。例如,增加到第6个工人时,小麦产量可能只增加了90公斤,增加到第7个工人时,可能只增加了80公斤。这说明了边际生产率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边际生产力/率的概念在企业决策、劳动经济学、资源配置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分析不同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率,企业和决策者可以更有效地分配资源,以实现成本最小化和产出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