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找工作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患得患失?
我经历了20多次,每次都是感觉很有希望了,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就导致我拿到一个offer之后,特别紧张、不踏实,害怕失去,感觉不到入职的最后一刻都不算确定下来。
一直处于不安定的状态,就等着一个尘埃落定,然后赶快入职。
其实,这时需要给自己按一个暂停键,该考虑的还是要考虑到,比如该岗位的发展空间怎么样?公司氛围如何?是你喜欢的吗?工资是怎么构成的?绩效是怎么算的?工作内容喜欢吗?真的适合自己吗?等等。
这些都要在入职前确认好,不能因为终于有个机会了,而忽略上述问题,因为如果不在入职前做好确认,入职后可能会落差很大,以至于很快又想换工作了。
即使确认了,入职之后肯定也会有很多出入,那也要在入职前尽可能掌握更多信息,供你决策。
这是只有一个选择的情况,往往当你拿到一个offer了,就会拿到第二个、第三个,这时要怎么选择呢?
有如下三步可以帮你做出好选择:
第一步:向内看
找到你喜欢、擅长又想做的点,来确定最有意向的那一个。
有的伙伴可能会说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回到找工作中,看看哪些公司、岗位是你收藏关注比较多的,这里就藏着你喜欢的方向。
有的人是干一行爱一行,有的人是爱一行才干一行,如果你是后者,是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向就尤其重要。
这里的擅长最好是已经拿到过结果的,证实了你在这方面的优势,比如作为IP操盘手你打造出了多少粉丝的IP。
如果不那么确定自己擅长什么,反之,对于不擅长什么肯定更有感触,因为做不擅长的事感觉更费劲,结果往往还不好。
当然,最后还得是你想做的,有的伙伴可能很擅长财务,但他不想做了,想转型。
三点都满足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还要结合现实情况考虑,只满足两点也不错。
第二步:向外看
看钱、发展空间、情感价值,打工人的理想工作状态是钱多、事少、离家近,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维度,同样不可能都满足,选择你最看重的。
情感价值是什么呢?
主要是指在工作中能不能得到情感需求的满足,比如同事关系特别和谐、特别关心人的公司情感价值就会多一些,比如老师这个职业会收获很多来自学生的爱戴,这也是情感价值。
第三步:决策
这里推荐一个特别好用的工具:决策平衡单,可以把你看重的点都填在表单上,然后把多个机会去做加权分,看哪个分数最高。
不过呢,最后我们不一定会选分数最高的那个,在生涯咨询中有一句话来描述这种情况:分析走脑,决策走心,好多重大决定往往是拍脑袋决定的,也可以说是follow your heart。
用我自己的案例来说,一个是主播岗,完全没做过的工作内容,但从事的领域是我喜欢的泛心理健康服务赛道;
一个是知识付费领域比较头部公司的课程制作人岗,可以进一步提升我的教研能力,还比主播稳定,收入更稳定、工作岗位也更稳定,因为主播是淘汰制,而且如果我直播销售做得不好的话,收入会比做课程制作人少很多。
理性分析来说,肯定是选更稳定、收入更多的那个啊。
可是我还是选择了不稳定、收入并不可控的那一个,一个是因为没做过,想尝试,一个是觉得做主播对未来从事自由职业更有助力。
不管怎样,我肯定没法既要新尝试又要稳定又要高收入。
实际取舍起来还真挺纠结的。
最坏的结果是我被淘汰了,还得重新找工作,可以接受吗?
可以,那就行。
决策平衡单的好处是让我们看清自己在意的点,帮助我们做决策的同时,也可以事后来看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还可以为以后的决策做参考。
在做选择的过程中还会面临一个对I人(MBTI中内倾型的人)来说特别难的点,就是如何跟HR沟通协调,因为你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拿到三个offer,所以势必会遇到先确定了一个offer,HR等着你给回复,同时你还要等另一个offer的确认。
一方面要考虑尽量保住已有的offer,同时还要等另一个的结果,这时会特别担心已有的offer飞了,等的另一个还没拿到,所以怎么去跟HR沟通就特别重要。
我是既想保持真诚地沟通,又想为自己多争取一些时间。
这个过程对我来说特别痛苦,我会因为拿到了一个offer而不能及时给到确切回复而特别过意不去,感觉在耽误人家时间,如果最后还不去了就更不知道怎么说了。
一位朋友的说法,缓解了我的煎熬,她说:其实公司也把你当备胎啊,公司也会有很多选择。
即使这样,我在跟HR沟通时,还是绞尽脑汁,就一段话,我坐了15站地都没打出来,最后要出站了,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在出站前搞定,然后在出站口把信息编辑出来,发之前还找朋友帮忙看了看,然后才发出去。
我的表达逻辑是:表达积极意向+负责的态度+具体答复时间+不能马上答复的原因。
通过向内看-向外看-决策平衡单,经过各种沟通协调,做出选择拿到offer后,就真的尘埃落定了,就是新征程的开始。
你会发现之前的担心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
祝愿大家既可以看清自己的内心,又能擦亮眼睛看好每一个机会,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