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书还是要讲究缘法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境遇,遇到一本对的书注定就是人生的转折点。看来,我和一类书的交际时机还未成熟。
偶遇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还是几月之前,不好意思,不得不承认对王小波虽在朋友圈的文章中见提到过多次,但从未看过他的书,只知道有这么个人,好像很厉害,仅此而已,其余一概不知。
我还远没达到嗜书如命的境地,因此每次看书都需要一只无形的手强摁着我的头,所幸的是这种不和谐还能坚持。第一次看《黄金时代》就恨不能一口气读完,从没看过这么直白有味儿的书,连身体平常不会调动的感官都兴奋、雄起。
一遍下来,都不知道读了点什么,还回看其中标出的精彩片段。据说这本书在看第二次的时候就会有新意,就不再局限于男人兴奋的点。可还没来得及第二遍我就已经开始了《金瓶梅》的第一遍。
在看此本书前,就早已耳闻此本书中国一大奇书。更有评论言读这本书想要相仿的就是什么小人,引以为戒的则是好榜样。我得承认,不知多少次我都想有一回那样如鱼得水的生活。有时又好奇,如果书中的生活就像爱美食一样对待,是不是连很多圣人都不会反对甚至是提倡呢?不是说“食色性也”吗?
作为书中生活的旁观者不难发现或总结出对与错,该与不该的前因后果。可是细想,多少人能在他们这种生活中做出更好呢?就像《性瘾日记》中的女主对性爱的热爱是天性使之然,有什么对与错,非要说错,就只能解释为不符合绝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
读小说,看历史,总是会举出很多如果。如过这样,是不是结果就不会那样了?后来渐渐发现举出那么多的如果,无非是把自己置身其中,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得出自己想要的结果。整个思考过程其实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却忽视了当事人他们独一无二的思维,他们自己做的任何事对他们而言都是合理,就像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合理的一样。
多读了几个和自己想法不一致的故事,就会认识到他人行为的合理性,即使和自己的想法不能一致,就会尊重不同。
这样就不会说假如《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不这样,不那样;潘金莲不这样的话是不是就……
不会的,他们是不会按照不是他们的想法的去,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是西门庆,才是潘金莲。
不过始终我的理智都不能控制我的感官,这不也是我的本性吗?
多健康,有生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