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议
一、教学与教学评价
☞ 教学评价的本质是通过教学活动客观地把握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以便最大限度地求得教育效果。
☞ 评价与测量的技术是教师有效地展开课程与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一直是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旨在改进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有其积极的心理功能和教育功能。
☞ 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诊断性评价——在教学之前进行的,借以预先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更适当地制定教学方案。
(二)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借以了解教学活动是否在适切地展开,并随时纠正教学进程。
(三)终结性评价——在教学结束时进行的,借以评定教学活动的成果。
(四)外在性评价——来自外部的评价,这是直接脱离教学活动,旨在探讨教学的过程及其成果与制约条件而展开的评价。
☞ 评价的要素:谁评价(评价者)、评价什么(评价对象、评价领域)、为什么评价(评价目的)、怎样评价(评价方法)。
☞ 评价目的:
1、管理、运营目的——如“分班测验”(以学生的能倾、特性、学力基础为内容)。
2、教学目的——旨在改进教学的评价。首先了解学生对某单元的学习所具备的预备知识、技能、能力、兴趣等;其次是评价教学过程的推进是否适切,并根据评价结果做出适当修正;最后,在单元教学结束后,评价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借以斟酌课程与教学是否得当,为下一步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为此可以实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3、调查研究的目的——这是就某一教学活动的成果,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实况,了解教学的哪些侧面适当、哪些侧面不适当,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基本资料。为此目的,大都实施外在性评价。(如:地区某项教学活动的质量监测)
◆ 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 :第一,评价的首要目的是监控学生的学习。第二,考试本身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经验。第三,考试本身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激发动机的功能。第四,学生从来自外部的评价可以学到应当怎样看待自己的学习成果,而学会自我评价,以此可以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这种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能力”尤为重要。
◆ 从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的角度看:第一,测量与评价可以成为教师教学努力达到何种效率的一种最基本的反馈。第二,验证课程假设,并使之精致化。第三,测量与评价有利于个别辅导及教学方法的个别化。能倾、成就、动机、个性、态度、兴趣等系统测定与评价,是教学个别化和个别辅导所必需。
☞ 评价操作:
第一类,实态把握。旨在尽量收集有关问题的信息。
第二类,“测定”。从某种维度上量化地表现学生的各种特性,如:“标准学力测验”“智力测验”。
第三类,狭义的“评价”。显示每个学生达成特定的教育目标或教学目标群的程度,典型如:学业成绩评价。
第四类,鉴定。就学生现状,根据某些标准以妥当的方式评估或显示其价值,其典型是各种表彰和资格认定。
【感悟1】 推进事物向目标方向发展,都需要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聚焦目标的方向,是信马由缰。评价具有激励导向作用,有诊断和矫正作用,有为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的作用。评价有量化的评价,也有质性评价,根据评价的领域决定,往往要结合起来,使评价尽可能走向全面客观。考试招生改革中的“两依据一参考”即如此,综合素质评价有量化的评价(显性学力)也有质性评价(隐性学力)的评价。应加强评价的研究,力求通过评价促进教学、促进学习,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
二、现行评价方式的弊端及其改革
☞ 现行评价方式的弊端:其一,考试和评价往往以记忆与理解为中心,陷于极其狭窄的领域,将单维度评价结果视为学生的整体的表征。忽略了学生存在的多元智能。其二,主要以纸笔测试的分数和排名为依据,判定学生的优劣。其三,颠倒了教育目的与评价手段之间的关系。即往往不是为教学而评价,而是为评价而教学。
【感悟2】教师教育中,关于教学评价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案例分析的课程,未被学校和培训教师所充分重视,现实中,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意识多是淡化的、模糊的、盲目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评价的设计往往没有充分的认识,也缺乏适切的设计。相当多的教师对于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收集、分析教学大数据未予足够重视,课堂教学僵化、陈旧,信马由缰,缺乏教学的精准反思,因此也缺乏效率。
☞ “多维度评价”——重要的评价改革方向。如:要评价学业成就中的比较难以捕捉的“隐性学力”,还要准备多种测量方式,诸如观察、自我报告、伙伴判断、论文测验、口头问答、作业样品、现场测验、研究报告等等。认知方式、创造性思维和对问题的感受性之类的重要特性与能力的重要测度,亟待研究。
★ 桑德(O▪Sand)(美国教育学家):立足于“教育人本化”的原理,提示了“今后期待变革的倾向”:
◆ 从作为处罚性的测验改变为引导持续成长与学习的刺激。
◆ 从纸笔测验的评价改变为重点在于观察的、采用多样性评价技法的评价。
◆ 从记忆中心的评价改变为重点在于创造性与问题意识的评价。
◆ 从课程终结时的考试方式的评价改变为持续地合作展开的评价。
◆ 从局限于测定狭窄范围能力的评价,改变为广泛综合地测定认知性、情意性、运动技能性等种种能力的评价。
◆ 从单纯的教师评价改变为学生自己进行的自我评价。
◆ 高等院校从片面地规定入学资格的方式,改变为同高中合作开发妥善的评价技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