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师不给我说长大后的匡衡
小时候我们就熟读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老师也常常教导我们学习匡衡的刻苦学习精神,努力学习。但是不知道你是否和我有一样的困惑,年少的匡衡这么刻苦学习,长大后怎么样呢?老师也没有告诉我们他到底怎样?是老师不知道吗还是另有原因?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看来混的挺好的,都是汉朝丞相了。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吧!《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最终因为名声好,学识渊博被汉元帝看重,从郎中一直到丞相。
但是,但是,人一旦到有权了,有势了,其心也慢慢变了!这就是老师后来不说匡衡的原因。
喜爱儒术和匡衡的汉元帝死后,汉成帝继位。汉元帝在位时期,亲信宦官石显,匡衡身为丞相却畏惧石显权势,对石显的胡作非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汉元帝驾崩后,众多大臣纷纷上书弹劾石显、匡衡。匡衡见势头不对,赶紧上疏请罪辞职。汉成帝处置了石显,却宽恕了匡衡,匡衡依旧留任丞相。但匡衡的灾祸没结束。很快,匡衡的儿子匡昌犯了杀人罪,按照惯例,匡衡再次上疏请罪,把丞相和侯爵印绶都上交了。汉成帝又一次宽恕了匡衡,匡衡还是留任丞相。但是事不过三,第三次,匡衡躲不过去了。司隶校尉、廷尉等官署弹劾匡衡专地盗土。原来,匡衡被封为乐安侯,有三千一百顷的封地,匡衡可以征收封地上老百姓的租税。但在地方官丈量田亩时候,给匡衡多划了四百顷田地。属下将这事报告给匡衡后,匡衡却贪这多出的四百顷田地,不愿让出来。方官畏惧匡衡权势,也不敢再要回土地。事情被举报后,汉成帝没有第三次宽恕匡衡。
土地是国家命根子,匡衡身为丞相却无视法纪明目张胆倾吞国家田地,汉成帝也只能罢免匡衡的丞相之位,匡衡被废为庶民。就这样,匡衡,这个凿壁偷光的少年,在位极人臣之际,晚节不保,在历史上留下了永远的污点。
所以啊,老师们也没说过长大后的他的故事,年少读书成为后人楷模,可后来在权力,利益面前还是折腰了,不能不令人感慨。如今社会上也有一群少年受明星以及一些低俗视频影响而想着出名,这的确值得我们思虑!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儿了。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