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什么,你才会看到什么
今天读李老师的《烟台的早晨》,是说两个人在海边看海,一个说,我们烟台的海没什么好看的,不比你们青岛。另一位说,我看还是你们烟台的好。另外一位女性发话了,你们各说各的好,到底好在哪里啊?两个人都闭嘴了,只是傻笑着,结果这位女士又神补一刀:你们男人都是看着别人家的好,得不到的就好,所有得到的都不好!
她凭着自己有限的经验,由这两个男人泛化为所有男人的喜新厌日,当然,他包括老师本人,那么问题来了,老师为什么会把这句话如此真切地听到耳朵里呢?
是啊,老师为什么会听到,而且还把这句话咽下去了呢?心理学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哲学上说,心中有什么,眼里就会看到什么,嘴里就会说什么,心中有魔,嘴里不可能说佛:我们看到(听到)的,是我们希望看到(听到)的,从人文的角度来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这,就是对我们听到刚才那位女士的话所做出的反应。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这种现象呢?最常见的,莫过于,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这里,我们不强调说者,只强调听者,你听到后,为什么会有反应呢?就好比,我走在路上,经常看到,听到一些家长训斥孩子,就比如今天去买菜的路上,在一个十字路口,一个妈妈对孩子说,我钥匙上的东西都被你卸完了,孩子快快地说,不是我,那个妈妈不依不饶不是你是谁?说你几句还死犟,除了你还有谁?
在旁边等红绿灯的我,此时,真想替孩子说句话,你看到我卸了吗?没看到凭你的想法,就一定是我吗?心理学讲,看到的不一定是全部,也不一定是真相,何况那些没看到的呢?又让我想起了电影《十二公民》,那个8号据理力争的情景,只可惜,生活中像8号那样的人物太少了,光凭妈妈那个“死犟”这个词,不知道让多少孩子有苦说不出,哎,除了觉得家长都应该多学习学习,还能说些什么呢?
还有,比如说,孩子在家学习的时候,一天中有8个小时你看不见,有1个小时玩手机你看见了,那我想问你,你是希望看到孩子学习,还是孩子玩手机呢?我相信大多数家长一定会说,当然是希望看到孩子学习了,但在我看来,未必,因为你的眼睛一直在盯着你想看到的(玩手机),然后借此机会来训斥孩子。我始终认为,这是很多人的惯性思维,因为你看到的,是你希望看到的,这是一种图示。所以,不如调整我们的焦点,我们希望看到孩子学习,我们就只关注孩子学习的那几个小时,学会积极关注,自然结果也就会像我们所期待的样子来发生。
总之,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事物,反应是截然不同的,就像现在的叛逆聊城,不让放烟花我偏放,有的人就是为了痛快,与政府决策对着干。而有的人看到的是,脏乱了环境,更有甚者,觉得是扰民了。
所以,事件本身没有意义,我们怎么反应这个现实,所显示出来的意义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