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昌黎说圣人无常师,而且明确指出了圣人曾经向哪些老师学习过,韩愈列出的圣人之师包括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四个人。但是从能够查阅的资料来看,孔子与这四位老师学习的时间并不长,所学课程则主要集中于政治管理学类的知识(针对春秋时期的情况,就是有关礼乐教化方面的学问)。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兴趣,欢迎关注【传文】,传文的公众号ID为:Chinachuanwen
先学“才艺”
如果从师从的顺序,师襄很可能是孔子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任老师。师襄是春秋时鲁国的乐官,也有一说是卫国乐官。《孔子家语》、《史记·孔子世家》对于这一事迹都有记述,通过详细描述孔子对《文王操》的层层领悟,体现他在礼乐休养上的执着与造诣。
正是由于这样的礼乐修养基础,才有了孔子在其另一位老师那里于音乐、人文文化、政教领域产生更深刻认识的基础。《论语》记录的孔子对华夏族古典音乐的评价,很可能就是来自这位老师的教诲和启发。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他的这位老师就是苌弘。
苌弘字叔,周景王、周敬王时期周朝公卿的家臣。形容一个人精诚忠正的“苌弘化碧”就是出自于他。孔子大约在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前往洛邑造访苌弘,求教音乐方面的知识。如果孔子适周问乐的年代准确,那么他赴周求学就不止一次,还有一次便是著名的问礼老聃。
苌弘就乐论乐分析比较韶乐与武乐的差别如下,“韶乐之声容宏盛,字义尽美;武乐之声容虽美,曲调节器却隐含晦涩,稍逊于韶乐。故尔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礼记•乐记》中的记载佐证了孔子问乐的收获:“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丘之闻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由乐及礼
前面提到孔子适周求学的另一位老师,则是大名鼎鼎的老聃,至于此老聃是不是那个在《道德经》中极力摒弃儒家礼教的老聃,还存在很多疑点与争议,这种争议可能主要起因于诸多记载孔子求教老聃的内容都集中于“礼”。此外,在很多书籍中,孔子向老聃请教了不止一次。《礼记•曾子问》载有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故事,其中载:“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土恒,日有食之’”。《水经注•渭水注》记载:“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第二次求学于老聃是昭公二十四年在周都洛邑:“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史记•孔子世家》补充记录“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吕氏春秋•纪•仲春纪•当染》记载孔子在鹿邑又一次向老聃请教,但具体时间不详。关于这次拜见老子,也有出土实物可证,即1992年安徽省亳州市文物部门在鹿邑太清宫镇东北方向5公里的安溜镇发现了“问礼宫石刻”。
志在圣贤
据其它史料看,相对于以上三位圣贤,对于孔子学问影响更大的则是郯子(生卒年不详),影响最大的学术领域为“官制”。如果以《周礼》作为参考,孔子向郯子学习的内容仍是礼乐教化与政治生活的综合体系。郯子身为子爵,是春秋时郯国的国君。少昊氏后裔,属于大氏族中的炎族,封地就在炎,炎字古音亦读作谈。郯国,虽是小国却因郯子的仁孝之德颇负盛名。
史料记载郯子两次朝聘鲁国,一次是襄公七年春(前566年),郯子第一次朝聘鲁国。另一次是在昭公十七年(前525年)秋。这两次朝聘相距21年,极为可疑,或年代记录有误,或并非一人。郯子第二次朝鲁时,鲁大夫叔孙昭子问起远古帝王少昊氏以鸟名官之事,郯子侃侃而谈。《左传》中记载,当时二十七岁的孔子听说郯子精通官制典故后,便向郯子求教,之后便告诉别人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官学在四夷’,犹信。”
除了以上四位圣人的老师,《吕氏春秋》里还提到了孟苏、夔靖叔,他们两个也是孔子的老师,但有关这两个人的资料极少。但是,造就一个真正的圣人,只要有6个好老师就可以了吗?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孔子是一个真正好学的人,并能在“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的过程中深察人性,同时,也为儒家哲学思想定下了以人为本的基调。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兴趣,欢迎关注【传文】,传文的公众号ID为:Chinachua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