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面授课程结束两个星期了,认真负责的助推莫妮卡小姐提醒组员们,记得给自己做一个盘点,“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难道是“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吧”?
悉听尊便,如下主要记载一些试图作出的改变(已经开始尝试):
一 说话方面,要慢下来;
过往多年,说话一直很快,快并不是指语速,而是指很多时候未经大脑思考就脱口而出,按照孔夫子的说法,这个叫做“驷不及舌”;按照同事的说法,这属于典型的“开了枪,再瞄准”。
除了语速不和脑速不同步,说话时候经常自说自话孤芳自赏。根据同事们的反馈,无论在内部的发言(内部培训、汇报工作),还是外部的交流(面谈客户、授课),我基本属于“自嗨型”,很少关注沟通对象的感受,不懂得察言观色,经常只顾着自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全然不顾对方是否早已貌合神离(我一度狡辩,至少客户很愿意听,很少打断我啊,这不说明他们对于我的讲述很有兴趣嘛。经过多次点拨后,开始发现,很多时候对方(特别是客户)貌似耐心地听完长篇大论而没作任何打断,不是我讲得多好,而是出于一种职场的礼貌与客套);
试着让自己慢下来,更多地去关注沟通对象的需求(他们想听什么?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更加适合?),而不是沉醉于自己的表达。
二 做事方面,要快起来;
与说话快相反,我的做事速度很慢,或者说很拖拉。拖拉到什么程度?两年前,有感于自己以及团队中若干伙伴拖拉成性,个别适合甚至影响到了工作。于是乎,买了几本《戒了吧,拖延症》送给伙伴,自己也留了一本。
两年过去了!你没有看错,我给自己留下的那本《戒了吧,拖延症》,竟然还是完璧之身!!!
试着让自己快起来,现在主要使用两个方法:
其一 输出倒逼输入,先放出豪言要在某个期限做成某事,然后逼着自己去兑现(这个方法在《影响力》中称为“承诺与一致”);
其二 向行动迅速的伙伴靠拢。行动快的人一般都很看不惯拖拉成性的人,他们会鞭策甚至怒斥拖拉的恶行,这时候需要放下脸皮,虚心地接受批评。
三 多点起身而行,少点坐而论道;
大学时代,好友评价我“说就天下无敌,做就有心无力”,工作后同事眼中我的基本都是“长于辞令,动手低能”。
“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艾青);
四 敢于直面未知的领域;
“放下你的恐惧和骄傲”(任博)。
任何进步与提升都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习以为常的舒适区,一旦步入相对陌生的领域,人就会开始感到不舒服。这个大概是人类的本性,人类的祖先类人猿不知道花了多少百万年才适应了从树上到地上的转变。
想起了上周一起和我去徒步的狗狗(小刀,11个月,60斤),当时我们面对一个沟壑(深V型,V字底部大概50-60厘米,V字上端超过3米,整个沟的深度超过5米),人可以借助保护绳小心地迈过,但对于狗狗这似乎是个天堑。我们在这个沟壑消耗了至少半个小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软磨硬泡恩威并施以及寻找其他路径,当这些招数通通失效后,狗狗无可奈何地就范,被它的主人抱起然后传递给同伴,直至着陆(之前狗狗以为我们要甩掉它或者是要把它丢掉沟壑里面,非常排斥被抱起来,拼命挣扎)。
一条狗,当它退无可退的时候,终于踏出了狗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步跨越。
作为更加高级得多的人类,我想我可以更加主动一些,直面更多的未知与挑战,为人生创造更多的可能。
五 贵在坚持;
我不是一个懒人,但肯定是一个意志力不够坚定的人。
以跑步为例,2017年共计跑步345.76公里,其中1月份跑了146公里,在剩下的11个月330来天,我一共只跑了200公里,平均一天0.67公里。原本计划通过跑步把体重从165斤降到145斤,结果一年后,从164斤变为了165斤。
不难看出,所有的心血来潮浅尝辄止都不会有任何好的收成。
在双证班的社群,认识了一个叫做佛爷的朋友,她跑步的速度无疑比我慢很多。但就坚持这件事而言,她实在是令人恐怖,特别是那组数据:连续442天5点起床。
我的数据:
佛爷的数据:
剖析自己是痛苦的,远远没有插科打诨或者写篇小黄文来得爽快。
剖析自己是有价值的,因为有痛感所以才会清醒,才会直面自己的种种不足,才会开始迈出准备改变的第一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与所有的小伙伴们共勉,毕竟“通往幸福的路上,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