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老子· 道经·第三十七章》
《大学》曾说:“知止而后有定”。
什么是止?止就是人生的理想,就是行动的目标,就是王阳明“惟精惟一”的一,就是曾国藩“志守一井,力求及泉”的泉。
止是人生的理想。无论是谁,都有一个自己心中的“桃花源”,自己会为了自己心中的桃花源而努力拼搏与奋斗。心中的桃花源,就是自己的理想。只要这个理想明确,就会勇往直前,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遇到石头,你会跨过;遇到河流,你会趟过;遇到崎岖,你会绕过……只要你能看到你心中的桃花源,你就不会被任何的艰难险阻所折服,不会被任何的的表面假象所迷惑,更不会被暂时的外界恐惧所吓倒。你不会被改变,因为你有自己的“止”,你能看到你心中的光亮与理想。
止是行动的目标。做每一件事情,你都会有一个目标,或长远目标,或当下目标。每一个长远目标,都有若干个当下目标所组成,你只有一个个攻克当下目标,方才能达到一个长远目标。比如说,你今天下午忽然接到一个电话,让你明天早上八点去另一个城市开会,但是已经没有飞机,已经没有火车了,已经没有汽车?怎么办?发火?骂人?抱怨别人通知你晚了?没有用,一切都是牢骚而已。你只有“想办法去才是唯一的办法”。你要么租车,你要么开车;你要么自己强行,你要么找个人与你为伴;远就远点吧,费用高就高点吧,能达到“明天早上八点准时开会”的目的,就是你的目标。唯有完成了这个目标,你以后的工作才能有序的往前推进,现在的一切不顺利就是存在于你身边的障碍物而已,搬掉就好,不足挂齿。
“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王阳明曾经对这几句话感受颇深。“一直以来,自己只是一个劲的读东读西,却独独没有做到循序以致精,所以虽然看的书很多,而得到的感悟却少之又少。看来无论什么事情,都要遵循其发展规律,然后再求融会贯通,最后做到事物的道理和我的心境合二为一,达到统一”。在这里,志就是止,就是目标,就是理想,就是人生桃花源;精就是熟练,就是融会贯通,就是为了达到志所采取的一切必要方法与措施。就像惟精惟一,“一就是止”,一就是自己的目标,精只是方法而已;惟精是惟一的方法,惟一是惟精的功夫,只要能惟一,其余均属于惟精;所有的惟精均是围绕惟一而展开。
曾国藩也曾经说过,“志守一井,力求及泉”。告诉人们,不要贪多嚼不烂,不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一心没有二用,唯有知道你的泉在哪里,才能不停的向下钻探你的井,今天钻这边,明天钻那边,你永远打不出一口真正的井,更不要说打出甘甜可口的清泉;就像猴子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扔一个掰一个,到最后依然是一个也得不到。所以,猴子就不知道自己的“止”在哪里,属于是过“一天少三晌”,属于“率性而为”,而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呢?我们谁又能说的清楚自己的“止”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们内心不定、彷徨迷茫的最根本的原因。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唯有方向明确,唯有目标清楚,唯有知道自己的终极理想所在,才能少走弯路,才能无所畏惧,才能不畏艰难险途。
所以走弯路的,都是不清楚自己“止”之所在。
“知止有定,一以贯之”,唯有如此,方可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