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会教书,更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听了陈老师学习共同体的分享后,那一个个困惑在我脑袋里不停的徘徊。我想要构建一个怎样的师生关系、课堂生态?语文学科的本质是什么?我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我的课堂,学生真的学习了吗?真的学会了吗?我努力拨开云雾,去寻找真实的答案。
一、从虚假学习走向真实学习
虚假学习就是“假装学习”,学生采用“伪装”的方式来蒙蔽老师,进而逃避学习。课堂上,他们假装写字,假装读课文,不懂装懂等一系列行为,在写作业、考试时便会暴露出来。这也是为什么一个班级里普遍存在不少“学困生”。
课堂成了学生无形中的压力,害怕上课,害怕学习,害怕批评,不断的隐藏自己,逃避课堂。这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我们必须让学生从虚假学习走向真实学习。那么,学习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真实发生呢?学习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是从问题情境出发,去寻找答案的过程。让学生从安全地说出“我不懂”开始,让学生学会从“提问题”开始,让学生在不断的“寻求解决办法”开始,为学生构建一个安心、安全、安定的语文课堂,让他们敢想,敢说,不在惧怕课堂。
二 、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素养时代的到来,我们经历了“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学习中心”的教学改革。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思维和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在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教育目标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转变。课堂上,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视角、学习进度来进行设计。学习的过程不在是由老师支配,学生被动参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把不懂的问题搞明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倾听者的身份去关注孩子,去引导孩子们学习和思考,为他们搭建一个学习的舞台。
同时,不去否认学生存在的差异,正是学生认知、观念、思维方式的差异,才给课堂带来了多样性,学生也能在差异中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教师更要成为一个观察者和发现者,去关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势和价值,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给学困生“支架”,给中等生“勇气”,给学优生“成就感”,让学生之间拥有更多对话的机会,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之间形成自主、协同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喜欢课堂,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三、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
我们往往担心“冷场”,会采取不断追问的方式,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思考,让孩子的思维停留在表面,从而导致“碎片化学习”、“浅层学习”。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深度学习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学习状态,是让学生从浅层低阶思维(记忆、理解)向高阶思维(分析、评价、创造)发展。只有保障每一位学生能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思考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分享的机会,我们才能说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
学习共同体——一起学习的同伴,一个新鲜又陌生的词语,却让人看到新的希望。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不在是静待花开,而是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一起在风雨的洗礼中蜕变,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