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一直是外公最疼爱的那个人。那时候,外公给我的印象就像是《情深深,雨濛濛》里的陆振华,威严,庄重,专制。反正感觉家里三个舅舅两个姨妈以及我妈妈都非常的听他的话,而他也是说一不二的。
我最佩服的,还是外公的习惯。即使生活再困难,他都是坚持每天练字,看书,摘抄下一些重要的内容。只要外公放置的东西,他即使不用看,也能摸出来放在哪里。使用过后,都会归位。后来我从我妈的口中得知,外公曾在黄埔军校呆过,并且当过通讯兵。
所以,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想把我外公的故事写成书。然而,直到外公去世,我都没有完成这个梦想,因为我自己拖延的毛病,错过了听外公讲述他事迹的机会。
所幸在一次偶然间,我在网上搜索到了本地的一篇专访外公的新闻,从那里,了解到了外公的生平。
1.外公的学海生涯
外公生于1923年,是家里最小的一个,上头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人又多,生活一度非常的困苦,外公从小就只能给人家干活,从10岁开始一直做到14岁,整整5年。
因为家里穷,自然就上不起学。有一次,外公干活伤了脚,所以就歇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外公就天天跑到学校的窗外面旁听,于是幸运的遇到了孔范赏老师。那个时候,孔老师看外公求知欲强烈,又肯读书,就利用课余时间单独教外公。孔老师可以说是改变外公命运的人,外公一直十分感谢他。
孔老师经常跟外公说一句话:“你家里穷、条件不好,读书就要比别人更加认真些。”这句话外公一直记在心里,每天都很用功地读书,孔老师教了外公三个学期。因为有了些基础,外公考入了鞋塘中心小学,当然,外公也很珍惜这个读书的机会。那时候夏天中午很容易犯困,外公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像蹲马步一样看书,就是为了让自己不打瞌睡,外公觉得只要认真去做一件事,肯定是可以做成的。他很喜欢唱歌,在学校里也经常参加文艺宣传活动,他最拿手的歌是《流亡三部曲》。
1940年,当时的浙江省成立金华师范学校,和现在的金华一中本是同一个学校,分出来以后第一年对外招生,这个学校不用自己交学费,食宿费也全免,所以当时很多人去考,来自诸暨、浦江、兰溪、东阳等地方的都有,学校只取103人,其中3名预备生。考完几天后成绩揭晓,103人中外公考了第一名。
其实当时外公报考金华师范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因为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能去读,因为家里穷,就需要劳动力。后来村里有老人劝外公的父亲,“你们儿子考了第一名,是件大喜事,别人想考还考不上呢,不去读太可惜。”外公的父亲也算疼他,最终就同意让外公去读了。
外公在金华师范一共学习了两年,学到的东西很多,为他后来考取黄埔军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2年,外公20岁,日本人打来了,读书就不得安宁。当时学校只能搬到武义履坦,学生们就带着小黑板躲到山上去读书,条件非常艰苦,但是仍然努力学习着。
5月23日,武义沦陷,紧接着,5月28日金华沦陷,老师和学生们又迁到武义宣平。看到这样的时局,东阳一个叫陈旭松的同学和外公聊天说”现在整个中国陷入战火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去当兵,保卫国家。“于是,外公和陈旭松同学就这样离开了学校,当时还曾经动员了其他从鞋塘中心小学考上金华师范的学生,只是他们都不愿意去。
外公回忆说:”我去打仗还有个原因,是受了我两个哥哥的影响,我的哥哥们在富阳一带的游击队打日本人,我觉得我也应该和他们一样,誓死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于是我带着两个哥哥的照片踏上了当兵的路,这些照片我一直放了12年,直到我从部队回到老家,从没离开过我。“
2.外公的漫漫从军路
外公和陈旭松一路走到了丽水松阳,得知有军校在招生,于是他们两个人都报考了。当时招生是按成绩一批一批分的,成绩最高的是炮兵,第二是通信兵,第三是辎重兵,第四是工兵。外公成绩还不错就分到了通信科,被编入伍生第10团。
考上军校后,就要去军校报到了,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一双脚走。
1942年7月,他们从丽水松阳出发,当时的公路都是泥地,从公路两边分开走,灰尘满天飞,如果有日军飞机在空中飞过,目标就很明显,容易暴露。所以他们一般天没亮就开始走,大概走到9点钟,大家散开休息、午睡,到下午3点钟又开始走。在走路的时候,日本飞机就从头顶飞过,最令外公印象深刻的一次,共有27架飞机一排飞来,在县城上空盘旋,然后俯冲扔炸弹。
还有就是,因为常年战火纷飞,老百姓都特别怕军队,听到有军队来住就紧闭大门。所以外公他们从出发开始,几乎没睡过一晚好觉,什么角落里都睡过,桌子底下、旅馆走廊上,吃尽苦头。
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途经福建永吉县城时,瘟病发了。当时的永吉县鼠疫横行、瘴气肆虐,民居十室九空、满目疮痍。等外公他们8月中旬抵达邵武时,恶性溃疡、回归热、赤痢等疾病接踵而来,同学中很多人都病倒了,医生也束手无策,在此次瘟疫中,共有27名学生不幸被夺去生命。后来到江西樟树镇,天已经很冷,他们就只穿件单衣,因为没有新衣服发,过的十分清苦。有一次,外公抓了一条鱼,没有油,就用蜡烛油在锅上抹一下,可即使这样,他们依然觉得很好吃。
穿过江西,就到了湖南,这时外公他们的队伍从最初的1500多人只剩800多人,逃的逃,死的死。后来又重新招人,才补充回1500人左右。这一路,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但他们心里都有个信念,一定要挺过去,克服重重苦难,他们走过了浙、闽、赣、湘、桂、黔、鄂、豫、陕9省,行程10451公里,历时1年4个月22天,沿途共殉难92名学生。
因为路上走了一年半,外公这批学生从18期改成了19期。到校以后,学校发给他们100多本书,《大学》《中庸》《论语》等都有。外公是通讯科的,通信兵学的东西比较多,步兵的课程基本都要学,学的东西很复杂,有技术含量。有线电是算简单的,无线电发报就很要下功夫练。那时候,学校课程安排很紧张,没有一天休息时间,练习收发报,一分钟要打100多个字,只要听到就能写出来。
炮兵的东西也要学一点,有兵器教官来教大家炮弹构造、飞行线路等知识,英语也学,通信兵还是用得到的。平时还要训练,零下20多摄氏度跑步,一个星期跑一次,大家都脱光衣服,只穿短裤跑越野,每次五六里路。外公成绩一直不错,当时通信兵一个班百来号人,他成绩能达到前三名。
毕业后,外公被分配到17军84师师部。而通信兵最苦的就是行军了,比如一个团几个营,要有线通信,驻扎下来后通信兵就要忙着埋线接线,不然没法打电话联系。部队走了,他们也要最后收线,一般都走好几里路,通讯设备很重,都是他们扛的。
外公于1945年7月底毕业的,刚好8月份日本就投降了。所以他们部队大多在后方调来调去,没怎么在前线,外公职位最高做到84师部参谋。
3.回到家乡的日子
外公怎么会回来的呢?因为他当时碰到一个义乌老乡,黄埔军校16期的同学,叫张泽霖。看到老乡就会特别想家,于是外公就去跟部队请假,部队批了假条。1949年1月,外公就回来了,从四川重庆、江西一路转过来,路上走了一个多月。
外公回家不久,中国就解放了,听我妈说,外公本身是要回去跟随部队的。只是因为外公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当时部队里发的补贴,外公每每都寄回到家里的。这次回家的时候,本身也就没有多少钱,一路回家用的也差不多了,想问家里拿回部队的路费,家里人不愿意给。所以外公就只能留在家里了。
不久后,农村开始土地改革,那时候外公家穷得一塌糊涂,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由于读过书,附近几个村选他做文书。再后来外公就结婚了,生了六个子女,一家人挤在一个小屋子里,清贫的日子倒也过得快乐。
后来不久,”文革“到来,由于外公的经历以及曾经在部队的身份,外公又经历了批斗,劳改,断粮,而舅舅和姨妈们也因此不能读书,日子更是难熬。
所幸到了小舅舅的时候,”文革“结束了,外公一家也得到了平反。小舅舅更是考上了金华一中,改变了他的一生。
有人说,如果当初外公在金华师范好好读书,毕业后再找份老师的职业,就不会吃那么多苦,但是外公他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他说能参军报国觉得很光荣,那段奔赴西安军校的漫漫从军路,是他这辈子最难忘的经历。
在外公过世的前两年,经常会有志愿者上门看望他。还曾为他和外婆以及其他几对老人举办了集体金婚活动。外公常常跟我说,他打心眼里喜欢现在这个祥和的社会,喜欢这些无私奉献的年轻人。在过世前的这些个月,住院的时候,外公还那么希望自己能再多活几年,最好能活到一百多岁。只是最终,病魔还是夺走了外公的性命。
希望外公在天堂能过的不再这么艰辛。我想你,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