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以前,用户力还是多看的推荐书目,当时只读了一半。近期梳理kindle时发现了它,趁机读完全本。站在2018年再看这本书,收获了一些(对我来说)新的观点和方法论。这次读后说将以书的章节为索引讲一讲我get到的姿势。
- 第1章 互联网:3个“一” ——新技术、新思维(用户至上)、新商业模式。
概述:全书的概论部分,提出一些新的概念,以支撑论点。类似论文的第一章的作用。
point:what is 互联网产品?
使用互联网不等于成为了互联网产品。三个成为互联网产品的条件:
基于互联网终端(除了能上网之外,还应当是用户长时间接触、可交互的设备)、
具备互联网特性(聚合信息和服务、和用户互动、时间空间自由、连接资源)、
体现互联网价值(提升信息、用户和资源的聚合与连接效率)。
基于互联网与用户之间关联甚密,因此应当以用户的诉求为核心&重心。后面几章从用户需求、产品设计、网络运营、商业模式四个角度讲各个角色该如何围绕用户制定方向。
- 第2章 用户需求:就是一个字“更”
概述:互联网产品的目标是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做到更好,同时要给用户好的体验。因此本章的重点是细化如何评估用户需求。
point 1:分析需求的步骤 is 发现→验证→量化→过滤→排序→分级。这一章主要说明如何发现需求。
point 2:发现需求
- 发现需求为什么重要?(why)
因为需求代表着产品的发展方向,方向对,才能实现目的。因此需求不可通过拍大腿/脑袋来敲定。
- 怎么发现满足用户的需求?(how)需求采集
需求从用户中来,发现需求自然应该到群众中去。通过下述方法总结某一个需求实现的目的、解决的问题、实现的形式。
怎么\干啥 | 说 | 做 |
---|---|---|
定性 | 用户访谈(和用户沟通聊天,获取用户的吐槽等) | 可用性测试(让用户体验,观察操作反馈) |
定量 | 问卷调查(收集用户特征,包括用户自己的特征和用户槽点的特征) | 数据分析(让用户体验,观察使用数据) |
这里比较有意思的点在“做”。当一个需求还在验证期的时候,很可能没有可以让用户使用的产品,但依然可以“做”。比如曾有人有一个创意,ta做视频来展示创意实现以后的效果,得到了大量的转发和支持,这就是定性的做。
- 第3章 产品设计:核心是用户需求驱动
概述:发现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要经历验证→量化→过滤→排序→分级几个过程,最终定下需求做不做、什么时候做。
point 1:验证&量化&过滤需求:对用户分级&定义,定义中应明确用户的属性、场景、频率。粉丝用户、目标用户、普通用户各自有不同的需求,如果需求可以和某个级别的用户群对上,那么就是可以保留的。
这里有两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1)为什么中国网民数量大于使用搜索引擎的用户数?如果让你拍大腿猜,你会猜什么?你可以先猜一个答案。
公布答案:因为差值那部分用户不认识字。基于这样一个结论,该级别用户对应的需求可能是“如何不打字就搜索”。如果没搞清楚这个原因就去做,恐怕很容易就会做偏吧。
(2)大概是一个反例。书中说国外ugc短视频很火,复制到国内却不火。说明中国人中没有短视频的目标用户,大家都不喜欢上传分享自拍视频。然而近期火起了快手、抖音,说明不是短视频在国内不具备目标用户,只是目标用户不会/不习惯用电脑上传功能。一旦上传的门槛解决,短视频也有一片天下。
例2和例1相映成趣,而且顺便证明了发现需求的重要性:如果有人在需求采集时制作一个概念视频,只讲述分享自拍视频的功能,会不会就能发现这个需求呢?
point 2:需求排序&分级:两个原则,外部考虑用户级别,内部考虑公司资源。
先满足普遍用户和目标用户的大需求,再满足粉丝用户的大需求;当基础大需求满足后,更要集中满足忠实粉丝用户的大需求,从而突出产品竞争力。
从用户需求驱动决策是可做,但是从竞争分析、内部资源和其他因素决策是不可做。但是因为需求驱动成立,说明有用户需求,于是这个产品决策是可做,但是要慢慢发展。
point 3:用户体验的5个原则:
(1)不强迫用户。
(2)不要让用户思考。
(3)简单易操作。
(4)不破坏用户习惯。
(5)超出用户预期。
在用户体验上,bilibili移动端正是反例。强制下线一些习以为常的功能只为让用户使用新功能,是为强迫,还破坏了用户习惯;会员和用户看起来关联但不放在一起,让用户不断思考;有时需要在app里使用pc端网页,不简单也费眼;当然,它的更新极少让用户喜,最多的就是惊。
- 第4章 网络运营:只有好产品才能运营成功
概述:在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及完善产品基础上,以持续获取用户和提升用户活跃度为目标的一系列工作。在不同的阶段,来源量、转化率、留存率、活跃率的重要程度不同。核心还是用户。
point 1:网络运营的4大指标:来源量、转化率、活跃度和留存率。
转化率=完成预想操作用户数/使用了产品用户数。预想操作和使用的定义根据产品不同而不同。比如论坛,预想操作可能就是注册操作,使用就是进入网站。
活跃度=用户行为次数/使用了产品用户数。还是举例论坛。用户行为就是点击帖子,全部用户点击次数总数就是分子。如果这个数偏小,可能是所有用户都是进来看看就走了,也可能是转化率不高。需要分别评估来发现原因。
留存率=x天后还在使用产品的用户数/完成预想操作用户数。还是论坛。七天后还在论坛浏览的用户数是分子,注册的用户数是分母。
point 2: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一样。种子期,爆发期,平台期需要关注的点如下。
种子期:留存率。新用户来了留不下就没办法产生后续的价值。
爆发期:来源量。这时候留存率已经基本稳定,需要大量新用户入场。
平台期:活跃度。这时候新用户流量也基本稳定,需要完善运营流程,建立用户体系,提高用户体验。
- 第5章 商业模式:等于用户价值模式
概述:“羊毛出在狗身上”,通过满足用户诉求留住用户,再将用户打包出售给第三方。比如大V接广告(广告)、会员、网红卖东西(电商)。但这个方式现在似乎越来越行不通了,因为用户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讨厌被当作商品。
point:商业模式≠收入模式;收入模式是商业模式的结果体现。比如互联网,由于大部分互联网产品都是免费的,所以最合适的商业模式,是以用户为核心,尽可能多的留住用户,再将用户价值商业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