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一本书,曹林写的《时评中国》。
曹是中青报的编委、首席评论员。
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里,写文章属于职业的基本功。但是,能够写好评论,却非易事。
我的同事里利用业余写评论的不在少数,有的已跻身“大家”序列。而作为同行的曹林,其职业自觉,正是让我最为钦佩。
诸多因素使然,并非每一件事都有媒体介入。在该说话时失语,让受众失望,也是媒体人的失职。而借助评论这种文字,稍会让“失职”的记者的心里有所慰藉。
白岩松说,翻开曹林这本书,也许你先读到的是感性,然后才是理性,再然后――该是理想!
“理想”这个词儿,很多同行已羞于、怯于甚至耻于谈及。这就好比与圈内人聚会,谈来谈去都是业务话题,如今真的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儿。
依稀记得,上学时看报刊杂志,觉得最好的工作就是做记者。你不得不承认,彼时新闻职业的“辉煌”让许多年轻人心向往之。
真不知道,当时的职业光环,后来怎么逐步褪去的?怀疑、厌倦,想来,现在记者们面临的种种困窘,一定也是他们当时要去面对的,为什么他们没有产生一种普遍的、想要唾弃这个职业的共识?
“你看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在纸上;你看不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
初入这个行当,认为能“改变”些什么。渐渐才知道,什么叫做“挫败”和“无力”。
一切似乎都让人感到忧伤。
从前从未怀疑自己坚守传统的决心,但最近几年,一直在怀疑这份职业的意义。不仅是吃饭问题。看着身边熟悉的同事和才气逼人的同行,一个个离开,你无法再找到乐观的理由。
调侃终归是调侃,常识不够用了。
终归来说,这是一个职业选择,因而“理想”一词也不应被过度解读。曹林说,要抵制新闻理想的诱惑,平常心来做新闻。
媒体有传统就有新兴,传统和新兴也只是概念和平台不同、时间新旧而已,终归都是媒体的一种。你能说那几大门户网站是新媒体?
“报纸已死”这是之前无数人喊过,之后还会有无数人喊的口号,不能说这种说法就是错的。纸媒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尚在。在不断有纸媒倒下的时候,还有纸媒逆势上扬,尽管是个别现象,但至少说明有的纸媒的日子还不错。
同样的,新媒体也是如此,每天兴起多少又死掉多少?更何况,如今新媒体的内容大多是也是从纸媒挖掘而来,如果没有了纸媒等传统媒体的内容输送,那些“小编”从哪儿去抄去编?仅余喷喷口水、发发情绪、博博眼球,再贴点八卦广告,真有意思吗?
《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千万别选新媒体》、《没在传统媒体待过真不能叫做过新闻》……
读曹林的文章,能看出来他作为一个媒体人的情怀与价值观的坚守,但他又如是写道:“弥漫在心中挥之不去的职业疲惫、失落、苦闷和周期性的无力感,就像面对这窗外的雾霾一样感觉压抑。”其评论开始风花雪月婆婆妈妈,写一些很“安全”的社会话题,讨论一些无关痛痒的媒介和评论专业话题,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为热爱的人或事物洒下热血和热泪,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对方一句:你想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