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个非专业团队,用了129天,走了3万多公里,跨越23个省,拜访了199名传统手艺人,记录下了144项传统手艺,收集了268个小时的素材,经过60多次剪辑,50多遍改稿子,10多遍配音,花了两年的后期制作,最终完成了221分钟的《寻找手艺》。
这个曾被二十多家电视台拒播的“非主流”纪录片,在B站火起来了。目前该片已登上B站全站播放量排行第3名,科技区排行第1名,播放量达37.9万,弹幕数达2.7万。截至今日,这些数字依然在不断攀升。
没有光鲜亮丽的画面,没有精妙绝伦的悬念,没有一丝摆拍及人为导演痕迹,没有主流的“专业”架式,没有多少宣传,凭借着“自来水”好评的口口相传,这部纪录片的豆瓣评分从一开始的7分多,一路升到现在的8.8
02
纪录片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门精致的手艺,每一段故事都感染着我们,但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这些精致温暖的传统手艺经常被解说成最后的制作,慢慢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比如有:
柳州桑皮纸
桑皮纸以前是用来糊窗户写字和包装用的。如今制作柳州镇上制作桑皮纸的作坊都废弃了,没人再做桑皮纸了。当地人只能让导演拍他收藏的最后一捆桑树皮。
傣族造纸
贵州傣族真和养号两位老人正在最后一次造纸。拍完后两位老人看到数码相机里自己的照片,高兴得合不拢嘴说:“这下我们的照片可以到北京去了,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呀”。
坎温老人的油纸伞
2017年2月,B站的观众想买老人制作的伞导演联系坎温老人的家人时他们说老人已经去世了,坎温再也没有人做纯手工的油纸伞了。
柘沟土陶
山东泗水,做土陶的刘新文大哥说,他那个村子以前有几百号人在做,最后只剩他一个人了。他给自己封号,“柘沟土陶末代传人”。
03
随着现代机械自动化工业的发展,高成本、低效率的传统手艺已经失去了竞争力,似乎只能在博物馆的展览出现了,有的手艺甚至像上面提到的那样销声匿迹了。但是传统手艺里饱含的人情味是任何冰冷的机器无法复制的。那么,该拿什么拯救你,中国的传统手艺?
首先,没有买卖,就没有传承。买卖是传统手艺的最好保护。贵州傣族真和养号两位老人最后一次造纸不是因为没有原料,而是因为她们知道即使造多少纸也不会有人买了。
当然,这里说的买卖,不是说为了保护传统手艺而被迫买不实用或者不感兴趣的的手艺品。因为这种不切实际的买卖也并不是对手艺的尊重。所谓买卖,应该是有欣赏和喜爱这种手艺品的人能够购买这些手艺品。只有在买卖中肯定了这些手艺的价值和意义,才会有更多的人学习并传承这些手艺。
而要促成买卖,不仅需要像纪录片那样把手艺推广和宣传给更多人,更需要传统手艺人的传承和创新。怎么样才能把手艺品传承和创新,才能更实用美观,平易近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能走近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用品。
比如在日本,六位不同传统工艺继承人利用自己掌握的传统工艺“技术”,在线上与海外设计师合作研发适合现代生活,能吸引海外消费者的新商品。如使用木桶技术的凳子 Ki-oke Stool,融入金网技术的红酒塞 Winestopper、灯具 Chrysantemum,由西阵织演变而来的织物 HOSOO 等。这些产品将传统工艺与生活不同领域相结合,不仅参加了在上海、巴黎、米兰、纽约等海外城市举办的贸易展。如今,这些作品更是在米兰和巴黎等艺术之都广受欢迎,巡回展览。Ki-oke Stool 目前已成为伦敦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的永久藏品系列。这样的创新将传统工艺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意义上的将传统继承下来,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品位。
从台湾、日本手工艺案例上的经验和市场的长远角度来看,一味地向市场妥协,只会让传统手艺品变成旅游产品,贬低手艺的价值,打击手艺的积极性。因此传承与保护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创意提升传统手艺本身的价值,再通过传统手艺内在的价值资助手工艺继续传承,并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手艺,通过像纪录片、文档等方式记录好传统手艺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手艺的学习和探索。这样,虽然手工艺产品的形态发生一定的变化,但它的工艺还是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这样的手工艺产品更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也更受市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