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执著于个人爱憎的唐代诗人李贺,最后选择皈依佛门去寻求解脱;而总是昂首云天的尼采,却会因过度追问人类道德谱系的来源,导致自己精神错乱最终陷入不可逆转的疯癫。情深不寿,慧极必伤。看来,此种悲剧古来皆然。
不论是挣扎在现实的泥淖中,还是求索于思想的深海里,依靠个体的智识,显然无法求得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无论一个人如何自认聪明与不凡,都会是这样的判断与结局。
说到批判的武器,必然会涉及到文无第一的争吵不已。事实是,哲学的功能是用来塑造和抚慰人心的。对于这样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你信仰什么,就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便是。沮丧在于,遍地的机会主义者却根本没有这样的忧患和意识。如此,满目的随波逐流就会成为最常见的情态与现实。
对于武器的批判,过来人对此都会选择噤若寒蝉。否则,人性深处的劣迹斑斑,就不会在提到铁血首相俾期麦时谈虎色变。“老板,一开始他很不配合,但是打了一顿后,就老实多了”。这是电影《泰冏》中的一句台词。事实是,如果把这种情况放到现实中,在很多时候也完全能够解决问题。
个体关注自由,整体强调秩序。就是这短短12个字,就足以概括一部人类史经历的所有沧桑与悲喜。如果你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自然就会明白在下今天所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