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卫国之乱(传:十六·五,五·二,六·一、二)
一开始,卫宣公和其庶母私通,生急子。卫宣公将急子托付给右公子,又为急子在齐国娶妻,但是这个老色狼看到为儿子娶的这个女子很美丽,卫宣公就自己娶了她,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叫朔,一个叫寿,把他们俩托付给左公子。
这老家伙一点儿伦理观念都没有,和庶母私通,又抢自己儿子的媳妇,这家风,恐怕是端正不过来了。这个老家伙这样搞,卫国没有好下场。
后来急子的母亲上吊死了,应该是被朔和寿以及他们的母亲逼迫而死,左传没有明确交代,但可以推测。后来公子朔和他母亲诬陷急子,在宣公旁边一直进谗言,宣公最后让急子去齐国,准备派人在半路上杀掉急子,但是公子寿是个善良的人,他知道了这件事情,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急子,让急子逃走,急子不同意,语出惊人。
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
意思是我违背了父亲的命令,走到那里人们都会唾弃我,除非走到一个没有父亲身份的国家,急子这个人应该有些懦弱,而且刻板,机械的理解孝的含义,这样的人一生下来就是要被自然选择掉的。看到急子这么迂腐,寿替他着急,寿自己拿着急子的东西和旗帜假装急子在前面走,那个埋伏的人果然把公子寿杀掉了。等到急子赶到以后,对坏人说,你们要杀的人是我,他有什么罪,你还是杀我吧,
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
果然也被杀了。公子寿这个人对于急子的感情非同一般,这里不能过多揣度,毕竟史料没写。他估计是想能躲过这一劫的,没想到连急子也拖进去了,可见,公子寿不了解急子的为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知人,则无法助人。
这件事情引起了左右两公子对于公子朔的不满。公子朔和她母亲宣姜是成功了,但是祸兮福兮,事情还在发展。
在十一月,左右公子把公子朔赶下台了,那时候他已经即位了,叫做惠公,立公子黔牟为国君,惠公出奔齐国,他的娘家。
等到庄公五年的时候,齐国、鲁国、宋国、陈国以及蔡国决定共同帮助卫惠公回国,翌年,卫侯回国,流公子黔牟,杀左右公子及其党羽,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左传这里有一个评论,认为左右两公子立公子黔牟考虑不周到,应该是公子黔某在政治上比较幼稚吧,最后他们一起失败了。
君子以二公子之立黔牟为不度矣。夫能固位者,必度于本末而后立衷焉。不知其本,不谋。知本之不枝,弗强。《诗》云:"本枝百世。"
卫国之乱,涉及到了卫宣公,夷姜及其儿子急子,宣姜及其儿子朔和寿,公子黔某,左右公子,最有错的,就是卫宣公,和庶母私通是一错,抢儿子的媳妇是又一错,派人杀儿子是三错。这些错误,酿成了卫国的战乱。
2.桓公之死(传:十八·一)
桓公早先娶了齐国的文姜,但是这个文姜和齐侯早就是相好。文姜去了鲁国以后,一直想回齐国找老相好。在桓公十八年这一天,桓公想带着文姜回到齐国,申儒劝说,
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
大致意思就是说,你别带着她去,万一出了什么事,到时候不好收场。桓公不听。结果到了齐国以后,齐侯和文姜通奸,两个人是兄妹关系,这可以看出齐国的风气很开放。这事儿被桓公知道了,骂了文姜一顿,文姜把这事儿告诉了齐侯。齐侯很生气,就宴请桓公,之后,派彭生去帮助桓公登车,结果桓公死在车里面。鲁国那边问罪下来,舆论压下来了。
"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礼成而不反,无所归咎,恶于诸侯。请以彭生除之。"
齐侯没办法,派人杀了彭生。
这个事情有点儿狗血,兄妹通奸,杀妹夫,杀自己的手下掩盖事实。申儒的劝谏是有道理的,慎,在于畏小,防患于未然,不然事情发生了,没法收场。彭生是很无辜的,齐鲁两国争斗,彭生却被当做了替罪羊。彭生说,你们两个拿着刀斗,却都砍向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