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并不是把一个商品卖的更贵,而是把“精英产品”卖给大众。然而这个词在2016年被人“无比反复”的提起,作为商业战略的关键词。
然而,对于真正从更高的层面上来审视商业资讯及消费分析的人来说,“消费升级”这个词实在是够得上算粗制滥造。卖家希望能够通过人们日趋下降的对价格的敏感度来吸引人们购买“更高品质”的产品,然而却忽略了另外两个真正可以使一个品牌长期持续存在下去的关键点“消费频次”与“品牌忠诚度”。这种片面的,短浅的战略模式导致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于对于产品外包装设计的创造而忽略了对于“物美价廉”一词的巨大影响力。
滴滴出行的快车业务从一开始就被许多人认为是对于“前辈”专车的一场降级,认为快车的适用对象是那些无法负担或者无法长期负担使用专车高昂价格出行的人群。但却忽略了一点,快车的另一大人群则应该是那些想打车但是觉得价格过高、服务质量差却十分对于坐轿车出行有着需求的人。
他们有能力负担专车和出租车的昂贵费用,但是自身的经济能力只能致使他们偶尔进行这种“溢价消费”。然而,滴滴快车的出现则是大大提高了他们出行坐轿车的“消费频次”,和对于出门用快车既能承担得起有人能享受更好的出行质量的一种满足。即使是那些“从不打车和使用专车出门的人来说”使用一次快车所享受到的服务,更是对于从到1“消费频次”的突破。而这种消费频次的增加,更加使这群人对于滴滴的品牌忠诚度直线上升,继而更加愿意花钱在出行上面。而这些人才真正的是对于快车用户的正确定义。
“消费升级”这种现象对于快递行业并没有如同其他行业一样被人们视为甘愿多花些钱而享受更好地服务的层面上。对于每多加一毛钱都让消费者变得“愤世嫉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只有将对消费者收费转嫁为向快递企业收取每单的微薄利润才能够既让第四方物流公司满意也让消费者不会抱怨。但消费者会对本身服务与花费成反比的现象看作是理所当然。因此,第四方物流公司需要在开展本身快递业务的同时,延续开展相关的增值业务才能顽强的生存下去。于是,第四方物流方便会按照所在区域用户的需求进行业务的开展。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使得用户在潜移默化的产品使用体验中进行更加频繁的“频次”变化,进而刺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有效培养。
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更加注重于将用户从到1的转变,这种原始积累将使越来越多的用户将手中的钱花费到点滴生活的服务当中,这所有的钱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将会是新的一波对于科技业、服务业的需求加压及推动。这是如此,企业应当更加注重对于产品的细分市场分析而不是在打造“面子功夫”。
本文原创作者:迪恩特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