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身心地为孩子付出,却往往事与愿违?为什么对孩子管得越多,孩子身上的毛病越多?为什么家庭教育在大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总是受到限制?
这些问题的症结之一就是家长角色定位错误。
家长到底应该做些什么
家长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然而大多数人的认知却未必正确。一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诠释就是“家庭学习”,而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抓孩子的学习。
在一项全国性的教育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绝大多数家长把抓孩子的学习放在了自身职责的首位。数据显示,有52.5%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的内容;有34.6%的家长陪着孩子做功课;家长与孩子谈话的主题,93.4%是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已经成了家长与孩子互动的中心内容,家长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孩子“学习的拐杖”,而不是“做人的向导”。
这种角色定位错误,一方面与当下普遍的教育焦虑有关,似乎学习好才是唯一出路,才能让家长脸上有光;另一方面,也有家长自己的内心想法在作祟。比如很多家长会把盯孩子学习,让孩子学习好、获得高学历,当作对自己当年学习不好、没能获得高学历的补偿。
家长角色错位,看起来似乎只是让孩子学习变得苦不堪言,实际上也带来了很多不良后果,包括:
1.家长忽视孩子兴趣、人格和潜能的培养,家庭成为学校补漏的第二课堂,父母过多地承担了辅导孩子功课和对文化知识进行补习的职责。
2.家长受累不讨好,由于家长长期代办,剥夺了孩子许多体验生活的机会,限制了孩子的全面成长。
家长的正确定位是什么
这里我结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及管理学中情境领导力的相关知识内容,给大家分享一个家长角色模型,透过这个模型,我们会很清楚地了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以及如何扮演好这一角色。
领导力专家保罗·赫塞曾经提出一个概念——情境领导力。它是指根据自己、他人和工作任务的不同情境,选择适合的领导方式。这就像驾驶者根据不同的路面选择不同的驾驶方式一样。
保罗·赫塞把领导方式分成四种:
指导(directing) :在这个阶段, 领导者寻找需要告知的领域, 给予指导、教育或亲自示范如何做,同时检查是否理解。这一阶段不应给予过多的支持行为,过多的支持行为会使员工误以为领导者会容忍或接受不佳表现。
教练(coaching) :该阶段的员工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但具有工作的意愿和学习的动机,所以领导者要进行较多的工作指导,并给予支持和鼓励。
支持(supporting) :在这个阶段, 领导者进行较低指导, 给予更多的支持,引导员工抒发个人意见,询问开放性问题,让他人做决定。
授权(delegating) :在这个阶段, 领导者给予低的指导和低的支持。领导者允许员工主动开展工作,甚至给予他更多的挑战,必要时给予反馈。根据这四种领导方式,我将家长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分为指导者、教练、支持者及授权者这四个角色,即家长角色模型。
可能有的家长说,父母不能将职场的管理思路运用到孩子身上,但是自从做了父母之后,我发现教育孩子和做管理真的很像,掌握这套管理方法,教育孩子很多时候就不会无所适从了。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悬。这里,我们以《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为例就容易理解了。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它讲的是一个印度的摔跤爱好者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培养成世界摔跤冠军的故事。很多家长看过后很感动,但是有一点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那就是这个爸爸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无意中使用了情境领导力。
在电影中,一开始,两个女儿都不好好学摔跤,爸爸强制性地给女儿剪了短发,换上短裤,每天要求女儿早起跑步,甚至打破家族吃素的传统,每天要求女儿吃鸡蛋、吃鸡肉,补充营养。在这个阶段,爸爸亲自示范,这就是指导阶段。爸爸充当的就是指导者角色。
在某些方面,我是认可这个爸爸的做法的。孩子的自律性相对成人较差,这也是正常现象,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学习心态的调节,在时间分配、学习节奏等方面予以必要的提醒和指导,就像一个好的运动员必备一个好教练一样。孩子玩游戏过头了,看课外书过晚了,学习用功过度影响生长发育了,总是需要外力来限制一下的,那种不管不顾的状态肯定是不合适的。关键是家长指导和监督的水平好不好,好的指导者对一个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家长懂一点孩子的心理,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一些明确易操作的底线,是发挥好这个角色作用的基础。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细心琢磨,反复调整,才能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孩子的方法。
很多家长监督孩子,就是问一下作业做好了没有之类,至于耐心细致的具体指导却往往没有。很多时候,对于孩子的学习甚至教育问题,家长都拜托给老师。我特别害怕听到的一句话是:
“老师,孩子我送过来了,就拜托您啦!”
教育孩子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家长又怎能一推了之呢?尤其是在孩子上中学之前,有些事情就是需要家长亲力亲为,做好应有的示范和指导。
在《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中,过了指导阶段,两个女儿的身体素质逐渐强壮起来,对摔跤也越来越有感觉。爸爸替女儿在田间建了一个简易的摔跤训练馆,慢慢教给她们很多技术动作;带她们参加各种比赛,一点点地帮她们把技术磨炼得更成熟。这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帮孩子提高技术的教练阶段。在这个阶段,爸爸充当的就是教练的角色。
有人提倡我们应该做教练型父母。什么是教练型父母?教练型父母在教练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是一种新的“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方向、有结构的对话,洞察孩子的心智模式(思维模式、情感模式、行为模式)。
针对孩子的现状,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性,让孩子成为觉醒的、负责任的创造者。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教练的父母就被称作教练型父母。
同样,在这部电影中,因为爸爸指导得非常好,大女儿很快就进入了国家队,由专业的教练来指导。虽然大女儿的技术已经很纯熟,但是她每次离世界冠军都差一步。为什么呢?因为到了这个阶段,人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教练,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支持,她需要知道做这件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国家队的教练总是对她说:“不要输就好了。”这种保守的打法完全把大女儿自身的优势给压制住了。连输三年后,她逐渐意识到,如果想再往前迈一步,她需要的是支持。她重新回到爸爸身边,请爸爸开小灶,耐心地磨砺每一场打法,最终一步步打进了决赛。这就是爸爸对孩子的支持阶段,爸爸充当的就是支持者的角色。
当大女儿终于站在决赛的赛场上面对着她有生以来最强大的对手时,爸爸却被国家队教练困在赛场外,没法在现场支持她,她只能一个人面对她有生以来最难打的一场比赛。这时,爸爸无意中又完成了最后一种领导力——授权。当女儿独自面对挑战时,她突然想起了爸爸过去的种种教诲,并在最后关头反败为胜,成为印度第一位女性世界摔跤冠军。这就是爸爸对孩子的授权阶段。
很多人都说这个爸爸是一个伟大的摔跤教练,在我看来,他更是一个拥有伟大情境领导力的领导者。
父母如何支持孩子
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家长如何支持孩子呢?
家长对孩子的支持,不一定是带着他做题、读书和学习,而是帮助孩子发掘他的潜能和优势,培养他的学习力,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道路,支持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而不是让孩子实现家长的愿望和目标。
什么能够成为孩子的优势。优势包括三个元素:
1.孩子擅长做某事,对比同龄人或自身其他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2.对某种事物天生充满了激情。
3.愿意投入时间,并为之努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力?根据国内外的文献研究,以及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总结出学习力钻石模型,可以从六个维度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力,分别是亲子关系、成长型思维、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及学习毅力。
我相信,真正践行了这些教育理念和工具之后,孩子的学习力一定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自我价值感模型,包括制定目标、开展行动、取得成果、价值感获得,四个步骤形成了闭环。如果家长让孩子行动的不是他的目标,即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孩子也很难获得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更别说成为他自己了。
如果说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家长扮演的角色更多是指导者、教练和支持者,那么到了初高中阶段,家长就要考虑对孩子进行更多的授权了,鼓励孩子自行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尊重孩子的决定。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对父母抱怨最多的就是父母不能百分之百地信任自己,其实这里就涉及家长授权不充分的问题。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家长需要做到“三不一必”:不鼓励,不反对,有求必应,无求不应。做到“三不一必”,家长才算是对孩子完成了基本的授权。
父母与孩子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离别。父母如果不希望养一个“巨婴”,唯一能做的就是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在离别之前,给予孩子更多指导、支持、授权,才能有底气目送孩子远去,才能让孩子离开自己之后,坚强地迎接来自生活的磨砺,有能力接受来自命运的挑战和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