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常欢宜|我的视野我的中国
清晨的阳光铺满了窗台,窗外的花瓣点缀着些许晶莹,弥漫在微风里的芬芳推开帷帐,吹乱了姑娘额前的秀发。一夜安眠,常宜从美梦里苏醒,她翻下床,迎接她的是空荡荡的寝室。
今天是二零一九年十月一日,建国七十周年纪念日。室友们都早早地踏上了回家的旅程。正在常宜收拾行李的时候,她的手机突然响了一声,是室友发来的消息——“回家的感觉,超赞,嘻嘻!”。看着手机屏幕,常宜忍不住赞叹中国发达的交通,她想起了木心先生的诗句——“从前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如今,日色依旧不紧不慢地变化着,车和邮件的速度却与日俱增。重温历史佳话,想当年几多红尘才能博贵妃一次喜上眉梢,如今,来自天南地北的包裹两三天便可以送达目的地,想到这里,常宜不禁庆幸自己生而逢时。
初秋,晴空万里。蓝天勾勒了远山的轮廓,苍穹之下,层岩叠嶂,起起伏伏的山峦像海浪绵延至远方,山的尽头便是常宜的故乡,一座古老的北方小镇。
那曾是一座荒芜闭塞的小镇,它经历了战争前的遗忘,它经历了战争时的沧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小镇才开始走向繁荣。生于那个时代的小镇青年,见证了小镇的变迁。
当列车驶入常宜的家乡后,一阵幸福感油然而生。在以前,落后的交通不仅阻碍了远方的人了解小镇,也限制了小镇居民的脚步,很多人一生的足迹,都留在了小镇。他们像鱼缸里的鱼,穷极一生也游不到浩瀚的海洋。而常宜正值青春就走出了家门,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相比之下,生于这个时代的人似乎更加幸运。
刚到家,放下行李后,常宜就马不停蹄地向祖母家奔去。常宜的家和祖母的家就隔了几条街,在去祖母家的路上,常宜发现小镇的变化真是愈发明显了:熟悉的街道一尘不染,街道旁的商家窗明几净,道路笔直且平整,路边有草木花树整齐地生长着,老街坊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常宜虽然热爱自己的故乡,但记忆中的小镇却是脏乱差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下雨的时候,那时候的路是泥泞的,行人经过后的路上便写满了坑坑洼洼。道路上的积水常常倒映着天空的模样。如今,就算是滂沱大雨,外出的人也不会担心了,因为路上早就布好了先进的排水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将积水送走。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么多,那些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怎么能不眉开眼笑呢?
到了祖母家,常宜并不急着推开门,她站在门口静静地嗅着,那是空气里夹杂的茶香,仿佛从童年弥漫而来。今天喝的是普洱,里面还放了几朵茉莉花,这是常宜猜的。让茶水中漂几朵茉莉花,是祖母的习惯。常宜自幼跟随祖母长大,在祖母的熏陶下,常宜也喜欢喝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茶的选择也愈加丰富,从最初的普通红茶和绿茶,到现在的铁观音和普洱……这些变化,正是新时代的馈赠。
终于,常宜推开了那扇期待已久的门。隔着明亮的窗子,看到了熟悉的身影。祖母顶着一头花白的头发,端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戏剧表演,常宜走近了她才发现。今天阳光明媚,适逢集会,祖父早就听闻常宜要回来,所以今天早早地赶集去了,到现在都还没有回家。祖母看见常宜突然出现,很是欣喜,急忙取杯子,为舟车劳顿的常宜斟一杯热饮。祖母又去厨房洗了好多水果端出来,祖母嘴边“以前只有春节才能吃上”的水果,如今已是司空见惯。小镇上最具幸福感的人,并不是常宜这代新青年,而是祖母那一辈。祖母跟祖父那一代人,跟随着新中国一起诞生与成长,和新中国一起在贫穷与荒芜里挣扎着走向富强,如今这繁荣盛世,是曾经饥肠辘辘的她们想都不敢想的。
“常大娘在吗?”,听到呼唤,祖母连忙起身出屋。
“是主任呐。”
“哎,大娘。国家给的养老补助今天发了,我来给您和常大爷说一下,大爷有空的时候可以去查一下。另外,医院那边说大娘好些日子没有去查血糖了,得空去看看,人家医生还记挂着大娘呢,让我给传个话。”
“哎哟,谢谢主任,谢谢医生记挂。我明天就去。”
“行,大娘,那您在家好好休息。我先走了。”
……
送走了主任,祖母回到屋里继续跟常宜闲聊。祖母谈得最多的就是“知足”。如今,国家每个月都会给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养老津贴,这大概就是人人所期望的“老有所养”吧。祖父祖母那代人年轻的时候为祖国谋建设,挖水库、修公路,年仅芳华,却一样都没落下,如今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国家还拨款养老,这大概就是祖母口中的“国家没有忘了我们”吧。国家对老年人的照顾并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其他方面也在逐步完善。祖母身患糖尿病,需要经常监测血糖,以前常常要到大医院自费进行检查。现在祖母散散步到镇上的医疗诊所就能完成,不仅方便,而且免费。这如何不让祖母知足呢?
祖母换了壶新茶,就听见门口的狗吠声响起。到了午饭的时间了,祖父回来了,他提着满满的包裹,脸上挂着疲惫的微笑。常宜仿佛看到了一顿丰盛的午餐。
岁岁常欢宜,常宜的名字里,满含着对时代的感激和对未来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