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字 触摸母语的温度
-- 观摩省级赛课冯娟的《一颗小桃树》有感
灵宝市 陈赞赞
[转载]2017年河南省优质课大赛教师评论选编
冯娟执教《一颗小桃树》,是我比较喜欢的特别的一课,我平时上课也喜欢从语言上找突破点,借助语言文字去感受文章的内涵美。遇到知音,便格外用心聆听、记录,现将点滴感想汇总如下:
一、执教者立足点高。
想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自读散文的方法,学会利用旁批及课后阅读提示阅读课文,这也是部编新教材的一个亮点,也是很多执教教师选择的教法,也是教师教授的能迁移得知识。
二、执教者设计思想前卫。
尝试进行一场语文课堂革命,改变一些语文课堂上忽视文本,脱离学生,架空分析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重视文本,品味语言,挖掘内涵。正如评委专家所说沿着语言的溪流,贴着文本匍匐前进。为了节省时间,简省了渲染铺陈式导入,简洁快速“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小桃树”入题,并进行自读检测,一颗——的小桃树,接着默读阅读提示拟有什么发现,链接贾平凹生平。
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选了两个重点段设计成品出深意
1、通过品读重点段落,重点语句,体会到在恶劣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小桃树,没出息自卑又顽强的小树 。品出深意
2、继续通过重点段落语句品读。写小桃树不就是再写作者自己吗?(托物言志)到底作者要寄托什么深意?
其实我觉得执教者设计者有内在的匠心,从“委曲、拱、角落”等词去体会小桃树的自卑和顽强。又从联系作者的遭遇和处境,作者借小桃树表现什么?奶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要表达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会托物言志,明暗线双线并行。
最后描绘桃儿,体现不寻常的情感,拓展提升。
个人建议
如果能设置出鲜明层次,学生和听者会更明确,如(一)品读小桃树的形象(二)品读小桃树的深意。小桃树是作者的梦树,小桃树的遭遇也正是作者追求梦想的遭遇,小桃树的奇迹也给作者追梦的希望,这样品读,不但托物言志揭示自然,而且对引导作者种梦树,帮助作者照顾梦树的奶奶的感激,奶奶去世未归的愧疚也理解的更到位。梦树结桃梦的板书也显得更巧妙。一节环节完美的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可以口述,也可以板书,这样教者清,便于随时调适教学环节是否有效。学者明,便于学者随时检测学习效果。一节举重若轻的课,离不开整体感知,筛选提取信息进行概括,小说有了整体感知,理情节就简明了。本文有了整体概括,小桃树的经历就有了,作者追梦遭遇也就有了,小桃树的形象就更显明,托物言志已若隐若现,后面借助词句引导会轻松许多。
总之,只有那些通过朗读这样一个诗意的途径充分感受并传达母语温暖的教师,才有可能借助并运用这样的形式,把学生带到母语温暖的怀抱中。品读语言文字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而语文教师就必须承担起这样的责任,用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建立语感,使学生感受母语的温度,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语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