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先说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整整19天了,短短不到三个小时的交流,这件事情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子里,对我触动很大,印象很深,还有点揪心。但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我真的解释不了这一现象。但又由衷地对他们母子二人心生敬佩。今天写下这段文字,是想寻求大家帮助,帮忙答疑解惑的。文章中所涉及到的个人点评,纯属个人感受,不做其他,因为我的认知能力有限,只能给出当下的看法和评论,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我们相互交流学习也蛮好的。
好了,不说废话了,切入正题
缘于凌晨:2:30
故事要从6月7日广州游学之行说起。6月7日为解决自己职业用嗓的问题,去参加了一次声音线下课程的学习,想通过学习解决自己的嗓子问题,不会长时间说话不累,再也不会说着说着话就忽然变哑巴了。
北上广深——一线大城市,而我这个乡下小土妞也是第一次去一线城市,第一次去广州。原定的28小时就能到广州的,火车准点到的话,到站天还没黑,坐个公交车赶往宾馆刚刚好还能赶上吃晚饭呢。谁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呀,临时跳出台风——艾云尼,调皮的艾云尼跑出来捣乱,害的我们大半夜的才下车,凌晨2:30火车才缓缓驶进广州站。一个人独自出远门,又是陌生的大城市,还没有人来接,宾馆也是在网上提前预定的。
怎么办呢?到底该怎么办呢?思考之下去跟火车上的工作人员求助:“可不可以让我在火车上待到天亮再出站呢?我一个人,第一次来广州,没人来接。”
“不可以呢,我们火车要进站的,进站后要整理内务,天亮还要发车的。”
“那我就待在车厢里,不影响你们工作。”我几近尽哀求地说道。
“不行,我们车站有规定的。”
“那怎么办呢?这大半夜的,又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我可不敢一个人打车去宾馆”
“那你呆在车站吧,别出站就行。”
“真的吗?真的可以吗?那我就待到天亮再出站吧。”
“好的。”
“好的,谢谢你。”
聊完之后,我就下了车,去出站口咨询了工作人员,看见火车站到处都是人,心想着也没法休息了,于是就想找个僻静的地方,给老师写文章来着。
找来找去,始终都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正在我就纠结万分之己,恰巧看见一个阿姨从椅子上起来,打了地铺,在地上躺下睡觉,我就跑过去把椅子搬过来坐着,那个阿姨说让我帮忙看着她的行李,她要睡会儿了,我欣然答应。然后从包里翻出纸笔开始写文章的提纲,就在我准备下笔的时候,猛然间一抬头,看见一对母子正安然地在嘈杂的火车站的长凳上躺下休息。
火车站候车室初相见
瞄了一眼,就继续低下头写提纲,或许是当时写的太入迷了,也或许是缘分吧,我就不小心把旁边的包打翻了,恰巧掉到那个母亲的腿边了,把她吵醒了,我很抱歉。道过歉之后,那个母亲似乎也没了困意:我看她慈眉善目的,脖子里带着佛家信物(我不知道这么称呼对不对?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就是感觉像佛教的东西,就暂且这么叫了吧)于是我们就闲聊了几句,聊着聊着,我的兴趣就来了,忍不住把手里的纸笔塞进包里,跟她请教教了起来。
经了解得知,这位母亲姓李(后面就成她为李老师吧),她以前是学校的语文老师,听了一场哪个老师的国学课以后,成了儒释道教徒,就开始离开学校,也带着孩子一起离开学校,去全国各地的经学(据她说,就是读经的地方,她们好像有专门的学校呢)读经,带着孩子一起去读经。
我听完以后,惊讶极了,很多年前在网络上看过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讲:有这么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们自发组织,带着孩子离开学校,去终南山(具体哪座山,我也记不清了,看过已经很多年了)修行学习,仿效古人,穿汉服。家长自己编一些课程去教孩子们,以后就让孩子们参加自学考试考大学。今日还给我遇见真人了,真人就站在我面前,那我可激动啦。
于是我就一连串的问题开始了,也当了一回十万个为什么:
“那孩子跟着你一起去读经?”
“他不上学吗?”
“他以后长大了干什么?”
“不上学,能参加高考吗?”
“不用上学,我们有自己的学校,专门读经的学校。我们读的经就等于是上学一样,读经能认很多字呢。他长大了,就让他去讲学呀。”
我瞬间愣住了,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那位李老师,继续跟我讲,说到她家庭不太好,说是他老公跟他离婚又复婚,然后他老公也在读经,他们一家人都在读经。还说到当初跟她老公离婚是因为,她觉得她老公不上进,不思进取,还让她等他十年什么的,后来她就果断跟她老公离婚了。再后来她老公重新把她追回来,就是因为读了这个经。
我连连对李老师表示赞叹,理解她的辛苦,共鸣她的不容易,佩服她的毅力和为教献身的精神。李老师还跟我说道,带着孩子去读经,去了很多地方,还来了我们老家的终南山(在秦岭上)。
不知不觉,说着说着,天就亮了,到最后,李老师说到激动处,从口袋里拿出百元大钞跟我说:“这钱是什么?很重要吗?一点不重要的!”我看看时间已是清晨5:30分了,离9点上课也没有几个小时了。就匆匆跟她道别离开了,离开之前我们相互加了微信。
回来许久了,到这会儿已经整整20天了,我还是对李老师的话印象深刻,早晨在排队等体检的时候,跟儿评学习群的同学们,高手们请教了一下这一现象,想听听他们怎么说,也想听听从心理学的角度该如何去解释这一现象呢?
感谢同学们、高手们参与讨论和用心回答,每个人的回答和讨论,我都认真看了,用心读了,现在整理归类分享给大家:
悠然问:
想跟大家请教一个问题呢:
6月8日凌晨3点钟,我留宿广州火车站,一对母子吸引了我。经了解得知,母亲40多岁,原是语文老师,儿子12岁。 母亲是儒释道教徒,为教献身,带着孩子到处去读经,不去接受学校教育,我看了他们读的经书,都翻烂了。
我很惊讶,也很佩服他们。
但自己还是不认可。人是社会的人,总归要融入社会的。可是又说不出反驳的话来。以自己的能力,也解释不了这个现象,所以跟大家求教,望指教呢。
同学和高手们的经典摘录:王琴说:
只有文科教育,偏科了吧。
孩子的同伴、精神恋爱、社会化从何而来?
格局小了
书挺好,就是局限住了。
要有更大的视野。
紫陌说:
有些偏执了
感觉走到另一个极端去了。
皮皮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生活不只是阅读,更不只是古文,还有大自然,还有小社会,还有很多很多……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的序里有一段文字,我觉得写得极好。
当时传诵而现在看不出好处的也不选,这类作品就仿佛走了电的电池,读者的心灵电线也似的跟它们接触,却不能使它们发出旧日的光焰来。我们也没有为了表示自己做过一点发掘工夫,硬把僻冷的东西选进去,把文学古董混在古典文学里。假如僻冷的东西已经僵冷,一丝儿活气也不透,那么顶好让它安安静静的长眠永息。一来因为文学研究者事实上只会应用人工呼吸法,并没有还魂续命丹;二来因为文学研究者似乎不必去制造木乃伊,费心用力的把许多作家维持在“死且不朽”的状态里。
书籍只是推荐,自己作出选择。
学这个没问题,只学这个就肯定有问题了。
阿箩说:
任何极端都是单一走出的结果。
朱老师说:
体验少了
思念说:
个人意见仅供交流:参禅悟道是为局限?读书是一方面,体验又是一方面,他们没有体验吗?在哪里体验?齐白石没有进学堂,但他的体验也不少,最终通过完善自我而成为一代大师。假设我们看到的这母子俩,是穿的道袍,那你们还觉得他们俩有问题吗?
当然,我并不是说他们就一定没有问题,我的意思是,需要全面综合来看
也许他们有一个他们的团体,当然这个需要更深的了解。
不是针对个体发展的学习,估计都是有问题的。
红洁说:
你有了解他们的经济来源吗?或者生存方式?
在你的描述中,母亲带着孩子到处诵经,那他们的生活来源是什么?
悠然说:
想不通呢?
孩子以后长大了怎么办?
不参加高考吗?
不工作吗?
孩子很安静,全程没插嘴,也没说过话,也不主动跟我说话。我
也没问孩子。
人是社会的人
应该要融入社会呀
脱离社会的学习和修行都不可取
应该在红尘中修行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他们读的书都是经典比如说:老子、孟子、庄子、圣经的。
书没错读书也没错读好书更没错
关键是读书的人
我是一切的根源
体验少了对体验也很重要
文章写到这里就结束了,写完了,我又重过了一遍,思考了一遍。还是又想不通地地方,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赐教
到底是读经呢?
还是在修行?
亦或是读经修行同步走?
离开体制教育真的好吗?
我离不开,我觉得不好。
不知道亲们怎么看呢?
留言我们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