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韩愈的这篇祭文《祭十二郎文》学之前先了解一下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与柳宗元创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复古崇儒,抵排异端,攘斥佛老,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出身于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学正统思想和文学的熏陶,并且勤学苦读,有深厚的学识基础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上《论佛骨表》,反对佞佛,被贬为潮州刺史。后被召回长安,历官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后世称之为”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昌黎先生集》。
写作背景:《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按《文苑英华》说是写于五月二十六日,应是笔误,因为是年六月下旬十二郎还写过信),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八仙“中著名的韩湘子就是韩老成之长子。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去世的噩耗。韩愈尤为悲痛,写下这篇祭文。
文中节选: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殆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殆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行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忧?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译文:唉,你得病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去世我不知道那一天。你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相互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我们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
这篇文章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文章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激荡,通篇追叙作者与十二郎共同生活的情景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带给作者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本文时韩愈祭文中最有名的一篇,也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哀祭文中的”千古绝调“(明,茅坤语)。其亮点不在于运用了多么高超的技巧,而在于情感的真切,借质朴的文字来流露真情。作者似与十二郎话家常,时而叙事,时而抒情,时而引用人物话语,时而援引书信中语,表面上看似繁冗,絮絮叨叨实则自然营造出一种缠绵悱恻,回环往复的悲剧气氛。
作者采用了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拆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做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出现“汝病吾不知时,汝殆吾不知日”那一段,多用排比句,情绪激荡,一气呵成。这所有的又都是从肺腑中流出的,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最后如果你也喜欢古文学,关注我,咱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感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