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梵自爱力课程笔记1
我们的世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们常常觉得生命中有那么多不顺,那么多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其实并不是你真的得不到,而是在你内心深处不允许。
有人不断在生命中创造问题,却没有意识到是如何创造出自己的问题。他们认为自己是命运无辜的受害者,是因为那些意外、那些人和事找上门来,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他们等着命运的审判。但是你要知道,生命中出现的所有事情都不是偶然的,都是你自己吸引来的。
每个人有肉体,也有人格。人格就像生活的环境,既在你的外面,也在你的里面。他决定了你带着什么样的滤镜来观察和判断世界。你的世界观、价值观、自我认知感、安全感、竞争意识、丰盛与否,都由人格模式决定。人格模式会强化信念体系,信念体系会重塑人格。
人格在幼时形成。我们在作出决定时,不是当下作出的,人格模式决定了当时处于那样的反应必然作出那样的决定。
人格模式源于养育者的信念体系。比如养育者充满不安全感和焦虑,他常说“你不要爬上去,会掉下来的,会摔断腿的”,“你不要跑远,坏人会把你抓起来的”等等,他不断强化有多么危险,本意是要保护你,但他们把自己对世界的感觉和投射传递到了你的身上,久之,慢慢你对世界形成的信念系统是:世界是充满坏人的,是不安全的,是随时随地会受伤的,你是没有能力保护好自己的,包括你需要努力竞争才能得到爱。
当你慢慢长大,你会不断重复你内心相信的,并把它构建成生命中的事实、显化出来。
当我们被人格约束,被信念体系一遍遍轮回和重复时,我们却很难觉知到它,就像鱼和水的关系。
鱼很难意识到水的存在,如果有机会离开水,在它凌空时低头看水的那一瞬间,它会感叹“哦,原来我过去一直生活在水里”,当它再跌落回水中,即使再次被水包裹,但它对水的认知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当你想要认识你的人格,摆脱它对你的约束和限制的时候,你需要纵身一跃,进入一个更大的架构和视角来观察你自己。当你能够自我观察,你才可以更多地认识自己、真正了解你自己,而不是变人格的奴隶。
不改变自己的人格,你的宿命就被决定了,因为你的人格一定会作出那样的反应和选择,而最后带来的结果并不是你想要的,所以你就变成了命运的承受者。
但是,如果当你开始有自我成长和自我突破的觉醒,你就可以开始重新审视你自己,探索你自己,然后就有机会改变命运,自爱力就是帮助你做一个重要的开启。
当你对自己有足够多的满意和爱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就会自动相信你身边的人是爱你的,你会有极强的安全感,每天生活在喜悦和爱中。
但绝大多数人没有体验过这种感觉,他们相信:如果我不够美丽、不够优秀、不够能干、不够付出,我就不值得被爱。他们自我鞭挞、努力逼迫自己变得更好。当他们拿到一些成果时,比如赚到更多钱或者升了职,内心终于有所松动:“我现在终于拥有这些,我可以值得被爱了吧?”所以,你体验到被爱的程度,就是你内心深处允许它发生的。
我过去不太享受我休息的时光。休假第一天还能比较坦然休息,第二天会有慌乱不安的感觉,有莫名其妙的愧疚感:我怎么可以这样浪费时间呢?我看电影、躺在床上无所事事,但心已无法享受安然的状态。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会把工作安排得非常满,休假的第一天我不断呕吐,我和家人都吓坏了,因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得胃癌去世的,所以担心我是否有胃部不适导致呕吐,到医院检查,却是颈椎的问题。医生让我什么都别干,好好平躺休息几天。我非常开心,那几天理直气壮地把爱吃的食物饮料,玩的用的,都拿到床边,坦荡地休息了几天。那是我有生以来休息得最彻底最爽的几天。
当我觉察到这个部分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是很糟糕的事情,因为我必须要创造出疾病的状态,才能够享受休息的时光,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生命中,只要我的身体想要休息,我的潜意识就会不自觉地创造出疾病的状态来让自己被迫休息,我没有办法允许自己在完全健康舒展的状态下去休息,我知道这样对我的身体没有任何好处,如果我继续保有这个模式的话。于是我决定,我告诉自己,在未来任何一天,只要我想要休息,我都可以随时随地允许我自己当下就可以享受休息的时光。
在我后来审视这个模式时,我意识到其实传承于我妈妈对我的态度。我记得我小时候,包括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每次只要我赖床,我妈就会在旁边不断地敦促我责备我,说:你看你这么懒,怎么可以这样子啊,年轻人,这样以后有什么出息呀……父母的话就形成我内在人格的一部分,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但当我一个人休息时,那个自我谴责的声音还是会呈现出来。所以,当我对自己的爱都不能让自己好好休息时,我就会创造出各种身体的疾病或意外状况。因为对自己的很多限制,不够做到对自己无条件的爱,损失掉生命中很多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别人的态度,对于事情的反应的态度,也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你感受到身边人对你的责备,你会非常生气委屈,但你要了解的是:我们对别人的反应,是因为我们对于内在部分的认同被激发了,或者说我们自我认同某个部分因为外部声音想起而引起了共鸣。别人指责你时,会让你生气,不是因为别人说错了,恰恰是因为别人说对了。越是说得对,所以才越让人生气。
我自己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就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刚开始自我成长的那几年,我学着觉知自己的情绪和模式。但前一两年我不能做得很好,会反反复复,他们只要说这样的话,我就会很抓狂:“你看看你,还是学习过的人,你怎么可以这样……”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就觉得要崩溃了,觉得特别委屈,特别不被理解,特别生气,然后我就反唇相讥,极力辩解,但他们说其它的话,却不会这样严重地激发我这么强烈的情绪。
当我开始觉知到这个部分后,我就意识到,其实是因为在那个阶段,我对我自己的成长速度也不是很满意,我对我自己这样的反反复复的状态,有很多自我怀疑和自我攻击,但是我不能对自己有足够的接纳和自我肯定的时候,那么当外部的声音再次袭来时,我是没有办法承受的。因为当你自己没有办法,你对于别人所有失望、泄气、愤怒的感觉,底层都是因为对方没有满足你的期待,没有给你一个你想要的反应。那么之所以对方没有满足你的期待,本质上是因为你没有办法给自己那些东西,所以你就期待别人来给。当我没有办法给自己足够多的接纳和肯定,我就特别期望我的家人能够看到,而当他们也没法做到的时候,我就非常委屈。
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被我们创造出来的,你对外部的人和事给出的反应,其实都来自于你内在的某种自我认同,当你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发生改变时,对方可能不需要发生任何改变,他的行为,他的所有状况都可以和过去完全一样,但是你却可以有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感觉。
当我开始意识到我对自己成长速度不够接纳,对自己的反反复复不够满意时,然后我就决定试着接纳这个部分,去允许自己有这样的反复,去相信自己的这个过程,去接纳自己目前就是会起起伏伏的状态,然后就发生很奇妙的事情,当我彻底可以接纳,看到我自己这个部分,当我家人再说这样的话的时候,我就可以一点都不生气,我甚至可以跟他们说:“没错,你们说的确实是对的,我上了这么多课,还是没有办法做到完全不生气,还是没有办法做到很稳定,你看你们不上课和我上了课有这么多成长,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所以你们比我更有慧根。”当我这么回应的时候,他们突然就卡住了,因为他们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回应我。
争执和冲突是因为你给了对方一个回应的力量,他们才有机会来跟你冲突,但是你说:“ok,你说的是对的,你说的很对。”你没有力量给他们,他们的拳头出去时找不到任何落脚点,这一拳打空了,他们的下一拳就没有力量再打出来。
所以,不需要害怕被攻击和指责,当你内心对自己攻击和指责的声音完全能够自我转化之后,外面的声音对你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不够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有很多的自我否认,我们很难做到自我接纳。很多人都认为他们足够爱自己,但是有的人爱自己的方式非常表浅。比如给自己花钱买好东西,或是奖励自己一份大餐。
爱自己最好的方式是你允许自己呈现任何样子,而且你都可以爱那个样子的自己。听上去很难,但绝对是你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情。很多人与其说是爱自己,不如说是讨好利用自己。比如当他们努力时,拿到成果时,美丽年轻时,他们比较爱这样的自己,但是当他们老了丑了不够有力量了,创造不出那么多价值了,他们就不爱自己了。他们就有很多的自我否认,评判,所以,爱自己就是无论自己是什么状态,你都能很爱自己。
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如果我再漂亮一点,我会更爱自己。其实不是这样,是因为你爱自己了,你才觉得自己漂亮,而不是你漂亮,你才会爱自己。我认识很多人,他们很美很帅,却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好。
我有个客户,她很美很年轻,拍过广告、电视,先生也很有钱,但她的自我价值感很低,她并不爱自己。因为她总是尝试去讨好别人,她非常在意别人是不是尊重自己。在情感中,一直想找个她控制的住的人,想找个极力证明他能爱她的人,但当这个人被她找到,过了几年这个人态度完全改变了,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失败的女人,她对自己过去的生命几乎就要全盘否定。
如果你足够爱自己,无论你生命中发生什么,你都不会以此来否定自己,而且你也不会否定过去,否定曾经的决策,你会明白,所有的决定,所有的经历,都是对自己有价值的。
当你足够爱自己时,你不仅爱当下的自己,爱未来的自己,也爱过去的自己。无论纵向还是横向的时间框架,整个框架你都可以包裹进来,在更大的框架下,你对自己的爱足够满和浓郁的时候,爱会溢出来,然后就很自然地流向身边的人,慢慢辐射向更大的范围。
有人担心,爱自己会不会是自私?人的本性是一定要先自我满足,才能去满足别人。如果当你想要试图去压抑或扭曲人性,在没有自我满足的情况下,想要去满足别人,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你就变成了虚伪和讨好。你有越强的付出感和牺牲感,你是通过压抑自己的需要去满足别人,你就会对对方有更大的期待,你希望有一天你也能够在你需要的时候,对方来满足你,如果对方没有做到,你会有强烈的失望感和愤怒感。
如果你没有为自己的感受和生命负全责,就根本不可能具备能力去为别人的感受负全责。但事实上,别人的生命不需要你来负责。你能够为自己的生命百分百负责,你就是在为这个世界做出最大的贡献。因为你的世界是你创造出来的。
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但每个人感知到的世界是全然不同的。当你能对自己有更多的爱时,你就可以去让这份爱更自然地扩展。在这个过程中首先看到自己的需要,尊重自己的需要,不要依赖让别人来为你的感受负责,让别人来为你的幸福负责。
我知道有很多成年女性和男性,他们期待结婚后拥有了一个伴侣或亲密的人,他们就会觉得我的幸福就交给你了,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因为一旦你把幸福交给别人,不仅对你来说是灾难,对别人也是灾难。因为没有人有力量背负起两个人的人生。所以,一定要学会去为你自己的命运,为你自己的幸福负全责。
尤其是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后,他们就把整个人生全部赌在孩子身上,期待让孩子来活出自己的成就感,活出自己的幸福。孩子开心快乐,他们就会立刻觉得生命圆满了,当孩子碰到些问题时,他们觉得整个人生都灰暗。当他们处在这样的状态时,他们对孩子的爱是有极强的控制性的,他们没有办法看到孩子走一点点弯路,他们没有办法看到希望承接他生命幸福的那个人出现一点点状况,否则,他的小心脏就会起起伏伏,他的生活就会崩塌。
允许别人犯错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当你没有办法给出别人尊重时,你的爱非常狭隘无知,并有极强的控制性。表面上你在爱一个人,牺牲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是很无私的做法,其实不仅自私而且愚蠢。当你可以开始去为你自己的生命负责,你就可以允许别人走他自己的道路,而不期待他走你认为应该走的道路。
在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集体意识,都认为为别人负责是很高尚的事情,压抑自己的感受是值得炫耀的事情。从孔融让梨的故事就可以看到这种文化的倾向性。不管孔融让梨是出于自愿,还是出于道德所强迫,或者出于孩子的喜欢,认为小小的东西是属于他的,他不会对大的、小的有强烈的评断,并不觉得大的就是好的,要把好的让出去或留下来。他只是觉得小的很可爱,她是小孩,就吃小的。
我们对留下一个小东西有很多种解读,不管孔融让梨的初衷是什么,后人把这件事赋予这样的意义并推而广之,要求所有大人孩子都这么做,是非常不恰当的做法,是对人性的损害和扭曲。
很多家长都要求孩子学习孔融精神,让孩子学会压抑自己的需要,这种价值观让孩子学会虚伪讨好。他们会试图呈现出别人希望看到的样子,而不敢呈现出自己真正的样子。孩子会戴上厚厚的人格面具,会活得辛苦疲惫。他会发现一直渴望通过压抑和付出所换取的东西,别人并没有如他所期待的给他。
学习自爱,首先放下对自爱和自私的评断。七零后八零后普遍不喜欢九零后,其实每一代都会进化、成长、把人类推往更高的高度。九零后的自我价值感是很高的,他们想说不就说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七零后八零后评判九零后太自我,这是因为九零后活出了他们一直想要活却没有活出来的部分。与其说是看不顺眼,不如说是羡慕嫉妒恨更准确。
九零后给中国群体带来全新的气息,他们更敢于说不,更遵从自己内心,不喜欢那些很教条的东西,对主流价值观有质疑,他们开始相信: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活出自己的状态,而不是别人认为他们应该活出的状态。九零后给中国带来多元价值观。
七零后、八零后的价值观是非常单一的,六零后更不用说,越早价值观越单一。他们在说成功时,就是在表达一件事——有钱。但价值观多元的国家民族发展的标志是:他们允许不同的价值观或生命路径。在欧美这些发达国家,当人们说成功时,有多种可能性,比如做个旅行家,或者有一片小果园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者拥有自己的幸福家庭,或者身体非常健康,都可以称之为成功。我相信在未来,随着我们的不断成长,以及九零后这一代人的觉醒,这个世界会有着更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