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的日子,是我读书最多的日子
似乎与书有天生的缘分,虽说家里世代为农,无任何藏书,但刚识字的时候就经常捡地上的纸片看,好奇上面写什么。
上小学的时候最喜欢的日子就是发新书,那时就又有新的文章可以看,不仅看自己的新书,还快速的借完一遍身边小伙伴不同年级的新课本。我读书的速度,大概就是从那时候练就的吧!
上了初中,不止于看课本了,发现镇上有家书店,于是经常周末骑了7,8里路去借书。当然不是免费的,每月一本书两块钱。最开心的是暑假,有大把的时间借书读书。那时候其实读书范围很广,什么四大名著了,名家的散文集小说了,什么都有。有次借了本鲁迅写的书,经过一家理发店,把车子停好,书放在车篮里去剪头发。进去没多久听进来的人讨论,外面那本鲁迅写的书是谁的呀?我说我的。大家都用惊诧的表情看着我,大概没想到一个11岁的孩子爱读鲁迅吧。
高中在县城读,不过依然没有图书馆,读书依然是靠借。不过多了一个途径。就是借同学的。每次轮到我大扫除,我都会逐个桌面看下哪有好书,记下后和同学借。当时读了许多国外的名著,什么《红加黑》,《红字》,《钢铁怎么练成的》,《福尔摩斯探案集》等等都是在这一段时间读的。高二我们多了一项读书的新姿势,传书。一般一本书,从前面往后传,一个人看完传给另外一个人。当时我坐后排,所以经常有书传到我,十六岁的敏感而又情窦初开的年纪,大家当时传的最多的是郭敬明,韩寒,明晓溪的书,什么《三重门》,《幻城》,《会有天使替我来爱你》等等,经常会有人哭的稀里哗啦的,当然也会传写有深度的小说,《活着》,《平凡的世界》这些也是大家的最爱。
高三面临高考的压力,学习气氛很紧张,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看书了。桌上堆了一堆书,把整个人都挡住了,把每个人隔成了一个孤岛,身边堆满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各种参考书,模拟试题,唯独没有人再敢看课外书。大家都攒足了劲,告诉自己考上大学就好了,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大学开始解放了,图书馆有各类藏书,也有大把的时间,刚去大学的第一天就去看去了图书馆,不过被没有学生证赶了出来。后来渐渐混熟,每天参加各类活动什么演讲,辩论,竞赛,和社团的同学到处疯,读书的热情反而消退了。当时去图书馆看书,发现大部分世界名著之类都已经读过,专业类的书籍也不想看,借的最多的是一个历史书籍和成功人士的传记之类。
后来上班了,下班有许多空闲时间,可以有资金买书,公司也有图书馆,然而却很难静下来看书了,即使拿了本书,不一会又被手机的振动声吸引了。各种娱乐八卦,搞笑视频,似乎比书本有趣多了,而且不用动脑思考。于是渐渐的成了一个不怎么读书的人,读书不过成了一个匆匆了事,应付的差事。
现在尤其想念借书时纯粹的读书时光,那时爱书如痴,即使在家,尤其喜欢在灶前烧火,因为烧火的时间都拿来读书,背诵书上的经典词句,红楼梦上的诗便是在那个时期背的。
其实借书的时候是我真爱书的时候,因为爱书,在有限的环境里借书也要读。希望我依然能找回那份借书来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