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65,11-6-4,告子章句上6-4》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蓗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今天是丁酉年庚戌月癸未日,九月初四,2017年10月23日星期一。今日霜降。
铄,是以火销金,融化锻造的意思,意思是说,从外向内的改造。
倍,是一倍。
蓗,音师,是五倍。
算,是计数的意思。
上一节,孟子老师直陈大义,阐述"人性本善"的机理和原理,提出以人性为中心论题的四大概念,即人性本体、喜怒哀乐的情、中节的节和作用力的才。为什么有一个中节的节呢?《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没有节,情的正与荡则无以辨别。节,是阀门,又类似人体气管和食道的小舌,没有小舌,食物会进入气管,呛着人。
因为生活中有善,也有不善,所以人们常常不能肯定地确信人性本善,或者以为人性无所谓善恶,善恶是知觉运动的结果;又或者以为人性有善恶,善或恶取决于社会群体的习俗;又或者认为人性有善恶,善或恶并非习俗能改,而是取决于天赋。这三种论调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人性善恶分作两事,视为外在的属性,不能确信善是绝对性的、固有的、排他性和独具的人的本质属性。
人性本善是人之为人的固有属性,之所以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乃至于深重的罪恶,不是人的本性之罪,而是情有正有荡,情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中间交通往来,为人感知。什么是情的正和情的荡呢?《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没有中节的情,就是荡,其率才而为的就是恶。所以,人性本质为善,以情显,而情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情驾驭着才发挥作用力,所以说,才,是纯粹的作用力,为善无功,为恶无过。
这一节,孟子上手就指出"恻隐之心,仁也"等等,说的就是性,不是情。
仁义礼智,是人性的四德。虽然看起来象是情,但人性是彻头彻尾的与生俱有。人性感于物而动时,就有缘于情而出现的四端;虽缘于情,其实就是性。比如说,一个人从平民做到总理,地位变了,作用不同,却不能说他一旦当上总理就不再是平民时的那个他了。
孟子说,当人遇到可伤可痛的事时,恻隐之心,也就是同情心,人人都有。遇到可愧可憎的事时,羞恶之心,人人都有。遇到交际往来的时候,恭敬之心,无人不有。遇到需要辨别对错的时候,是非之心,无人不有。孟子说,这四心就是人性。恻隐之心是仁,羞恶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仁义礼智是人性本身固有的,不是由外部塑造而成的。
为什么说四心就是人性本身呢?因为四心本身就是善,既不是善塑造的,也不是用来为善的。人性本善就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人性本善就是仁义礼智。如果说恻隐之心是情,它做出仁的事,那等于说恻隐在内而仁在外了。情是什么呢?情,是可以为善的中介,是善的经营者,不是善本身,这就好像前面说的杞柳可以做成桮棬木盘,并不等于杞柳就是桮棬木盘。人性是不能加工的,而情却有待裁削。所以说,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是人性本身,不是情。情是什么呢?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
仁义礼智,这是人所天生固有的本质属性,为什么有人觉得不是这么回事呢?孟子说,那是因为没有朝这儿想造成的。所以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用心追求就能成圣成贤,正如王阳明所说的"人人都是尧舜,满街都是圣人",丢掉不求就会是愚不肖之徒,就会遮蔽昏昧,变成一个混球。
人和人之间善恶差距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或者是一倍,或者是五倍,乃至于大相悬绝,不可计算,源于人不思不求,不能察识扩充,这样一来,"不能尽其才",不能充分发挥出作用力。
为什么要反复辨这一点?因为人性本善是儒家思想的源泉和归宿,善,既是动力源泉又是目的归宿。《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即是归宿。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