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性节日得此书甚是惊喜,看着书名,感觉应该挺有意思的,于是在大家晒女神节各种礼物或是撒狗粮的时候,我却晒了这本书,好友留言说此书是畅销之作,更确定了此书值得一看,惭愧于时至今日才开始阅读,为了不落后于其他同事们,一口气看了两章。
就目前读的章节来看,本书内容比较通熟易懂,虽然没有全篇看完,管中窥豹也能知此书全文要阐述关于人生的成长问题,其中涉及了经久不衰的经典话题——成功与失败、天赋与努力。
开篇列了几位书评人的观点,对此三个问题颇感兴趣。“如果我告诉你今天的你会比昨天的你更优秀,你还会那么介怀昨天的失败吗?你更关心别人眼里你是否聪明还是怎么才能变得聪明?你想变得完美了再参加比赛,还是想在比赛中变得完美?”思考片刻,心里有了答案。
带着这几个问题继续读着,前两章围绕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看着名称明白成长型思维更为优者,的确,本书也是在启发读者评估自己是哪一类思维模式者,及如何塑造成长型思维。人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变得更优秀!比起快速短暂的成功,作者推崇更为缓慢长久的终身成长。“是完美无缺还是不断进取?当被问到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聪明,是在我快速并完美地完成一件事的时候;还是在事情非常难,我很努力取尝试,做到了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的时候。倾向于回答前者为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后者为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读至此处,恍然大悟,迎难而上的人才具有更大的潜能。
——读完第一、二章 写于20190317
读完三、四章距离如今有些时日了,以致我在写读后感时不免有些遗忘了当时的感觉,不得不再大略地翻看了一遍。看来做事还是要一气呵成不被打断的好。
第三章讲的是关于能力和成就的真相,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灯泡不是爱迪生一个人发明的,灯泡也不是在某个时刻突然想到一个绝妙点子就发明了的。真相是爱迪生不是一个孤僻的人,在关于灯泡的研究中,他有30名助手,其中包括训练有素的科学家,灯泡的发明,是由多项旷日持久的发明创新组成的,每一步都需要一名或多名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以及吹制玻璃的工人来协助完成。作者想说明关于能力和成就,我们有很多的错误想法,特别是我们总认为那些孤独的、聪明的人突然间发明了了不起的东西。当然我不是完全像作者说得那样想。毕竟从小读书时,语文课本及老师也是反复强调灯泡的发明是如何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坚持不懈才获取的最后的成功。只是我们并没有被告知其中的团结协助的重要性。这怕是与中国传统以来喜欢宣扬个人英雄主义或多或少有关系。为了论证观点,作者还说到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部旷世奇作,也是经过多年的团队协助,与同事和导师们的上千次讨论,废弃了数篇草稿,奉献了半生精力,才最终完成的。
固定型思维的人常常患有“不愿努力综合征”,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喜欢挑战刺激的、新鲜的、能够让自己学到东西的事物,停止努力是他们无法理解的事。个人看来,高中以前知识都是老师送给我们嘴边,让我们获取,高中以后,获取知识变得更为艰难,学校的平台将决定学生的眼界与格局,这便是名校与普通院校的区别。当然不可否认学生的自身因素,因为无论在好学校还是差学校,学生均有优劣之差别。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但是较好机会却不是人人常有,人生三大幸事莫过于金榜题名,遇良偶,逢贵人。
工作之后,你会发现杂事比学习事多了不少,但杂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提高自我。作者写到通过对初中生研究发现固定思维的学生在学校的目标是除了让自己显得聪明以外,就是尽可能少付出努力。他们非常赞同这样的说法:“在学校里,我的目标是可能简单地去做事,这样我就不用太努力了。”当研究者让固定思维模式者选择的时候,他们对具有挑战性、可以让他们从中学习的新任务表示拒绝,他们不想做任何可能暴露自己缺点的事以免别人对他们的才能提出质疑。犯错并不可怕,可怕是没有从错误中学习,学会去相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可以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看出自己的能力。女性乖巧的较多,因此被批评的概率比男性少多了,书中举例到,一位女性因吃饭时把食物掉在衬衫上被男性朋友说是蠢货,女子很震惊,意识到以前没有人和她这样说话,而感到耿耿于怀,从这一点上说明女性更在意别人的评价,也更容易受负面评价的影响是个较大的弱点,看到此处,犹如良药,没必要对别人的评价过于在意。
书中举这一例子,是为了佐证经常互相间开一些不友善的玩笑的男性更能接受别人的评价。恕我愚见,男性朋友因为如此小的事情说女性朋友为蠢货,而不是递纸巾过去,如果是较熟悉的好友,互相贫嘴倒是可接受的,可书中提到,女性感到震惊,想来不是太熟,男性朋友这样说话也未免有些不礼貌不绅士了。这个例子比起严厉评估毕业论文的爱德华教授逊色多了。
爱德华教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评估非常挑剔,但同时很有帮助。他的评估看上去很坦诚而且很具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评估是一种促进剂。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这样评价他:“他看上去很骄傲,已经到了傲慢的程度,但他的评估非常具体有批判性,对我来说非常有帮助,而且清晰”。由此也可知,冷嘲热讽的“批评为蠢货”不一定起促进作用,具体而坦诚的批评才有帮助,因为前者是否定的标签,后者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批评。
说到否定的标签,第三章在最后提到,即使被贴上否定标签,依然可以掌控自己的学习,充分运用和开发自己的大脑,他们的头脑中不会局限性的思维,归属感薄弱,也不会担心其他人会来否定自己。心中恍然大悟,否定的标签有没有打到你?在严格要求自己吗?有努力甩掉否定的标签吗?将自己放入成长型思维模式里,去想想如何学习和提高,而不是评价自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第四章通过举例体育冠军的生动例子来阐述“冠军的思维模式”。有天赋的人不一定成为冠军,而走到最终成为冠军的人几乎拥有“冠军的思维”。每当事情进展不顺时,比恩就会破坏身边的物品,每一次失败,他都很崩溃。看到此次,不免自嘲,事情进展不顺时,或多或少有些负面影响,虽然从来不破坏物品。看到酷爱训练的贝比鲁斯,不让他训练,才让他非常伤心,生活中所有的成功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切莫因为自己已拥有的优势而得意忘形,不去学习如何努力奋斗以及如何面对挫折。胜利是秉性决定的,这是一种当事情和你期望逆向而行时,依然能够挖掘和寻找力量的能力的特质。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值得共勉。
书中提到冠军的标志就是在事情进展不那么顺利——表现得不够好、情绪不大对的情况下,依然有取得胜利的能力。当比赛处于危机时刻,他们能够突然拿出“此前三倍的韧劲去扳回比分”,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最强大脑》,看学霸们的表现简直是一种享受。获得“国际数学金牌”的数学大神俞辰捷被从小视自己为偶像的粉丝学弟白宇川挑战时,开局落于下风,但却镇定自若,不受影响,最后还是赢了学弟,白宇川虽败犹荣,同时也看到了冠军的力量。最后白宇川竖起双大拇指,两人定格成一道美丽的动漫画。两位学霸少年都拥有冠军的思维,九死一生,赢要漂亮输要潇洒。
——读完第三、四章写于20190507
读到这里,书中举的例子都对照自己,是属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还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开始并没有直接把自己定性为固定性或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当读到一处觉得自己在这一方面偏向固定型思维模式时便暗自思过,修正自己;当读到另一处觉得自己在这一方面与成长型思维模式吻合时便暗自欢喜,继续保持。
固定型思维的人不愿意承认或者改正他们的不足,并且瑕疵变得无法容忍。要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自己没有犯错。中国从小接受的教育多是排斥犯错的教育,老师和父母大都不乐意看见孩子犯错,也许是个人愚见吧。有些事情本无那么多对错,每个人的出生、家庭、教育、环境及成长背景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想起一句话“如果你了解我的过去,便能理解现在的我”,客观的描述好过带有主观的评价。但真的错了,应该坦然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说得有点远了,回到这本书,在没有看到第五章之前都认为这本书主要目的是教会读者如何终身成长。没有想到本书会谈及管理思维模式,也许每个人的成长,最终都要涉及到管理能力的成长吧。作为领导层,他们需要给员工分配恰当的工作岗位,并决定如何有效地领导和激励这些员工。员工最优先考虑的都是公司的老板,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员工希望自己被分配到能够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任务,而且被赋予提升能力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书中写到:“当你进入成长型思维模式领导者的世界时,所有的事情都不一样了,一切是那么的明亮、宽阔,这个世界充满了能量和可能性。当我了解到这些领导者是如何经营一家公司的时候,我感觉这是世界上最令人兴奋的事”。好的公司不是突出自己优越性的工具,而是促进成长的发动机,培养注重成长和团队协助的企业文化。
此外本章提到了“群体思维”的概念,在团队决策过程中,思维倾向于一致,没有人提出异议,没有人采取批判的态度。丘吉尔为了避免此现象,专门设立了一个报告“坏消息”的部门。真是有意思!所以,应该感谢身边总是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只要他说得在乎理,合乎情,是为了整个团队的发展。
第六章讲到了关于相处的思维模式,如何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也是一门深奥学问。人际关系主要谈及伴侣关系,亲子关系及同学朋友关系三个方面。传说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变成的,男性能够找到她,便成伴侣,但是如果你认为夫妻就该像是一个人,完全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即使是“你的肋骨”,它也不知道“你的大脑”在想什么。所有伴侣关系都是需要努力经营的,互相促进彼此成长,努力帮助对方做他们想做的事,鼓励伴侣成长,也要让伴侣鼓励自己成长,让对方和自己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读到亲子关系时,不禁想起网络上流行的所谓的“心理鸡汤文”,把个人性格缺陷全归咎于原生家庭的不幸,儿童时期父或母爱的缺失,导致了更多成年后的烦恼。诚然是否具有和谐美好的家庭及童年生活,给每一个人的影响深远。但是要相信几乎所有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掌控自己的这一半,无论父母怎样,我都可以把自己变成更好的我。写到这时刚好过了零点,今天是母亲节,在此祝福天下所有母亲健康幸福。
第六章最后写的是同学、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在此不多叙述,毕竟我已经离开校园了。说到朋友关系,“你越差,我越自我感觉良好”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心理是极其不可取的,它不仅破坏人们之间的友谊,也让自己样貌狰狞,俗话说“相由心生”,善良的人大多和颜面善,有句话是这样说得,“30岁以前的长相靠父母,30岁以后的长相靠自己”。因此,爱美的人儿,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会让自己越来越美呀。
——读完第五、六章写于20190512
读到最后了,很开心,很完整地读完一本书,坚持做完了一件事。
第七章主要阐述的是父母、老师与教练对一个人思维模式的传播的影响。人的一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上述三者了。很庆幸还没有为人母的时候提前看到了这两章,受益颇深。面对我未来的孩子,希望自己永远记得这句话“你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人,我对你的成长很感兴趣。” 曾经在读书时听一位教授说,她在读书时期便阅览大量书籍研究如何教育及养育孩子,为今后成为一个好母亲未雨绸缪。本想效仿于她,但至今仍没有多少成熟的关于教育的见地,最后两章的内容刚好解了多年的困惑。
书中举例:如果一个小男孩画画不好看怎么办?老师回答:“你不需要画出漂亮的画,只要你喜欢,你可以画出不好看的画。” 那如果一个小男孩弄坏了玩具又怎么办?老师再回答:”玩具就是用来玩的,有的时候玩具就会被弄坏,这种事经常发生。“小男孩知道这个地方不会有人对他进行评判,也不会给他贴上标签。看到此处,为之动容。更让人动容的是另一个小男孩与父亲的对话,请允许我摘录过来。“小男孩:天啊,我太笨手笨脚了。父亲:我们的钉子撒了的时候不应该说这种话。小男孩:那应该说什么? 父亲:你应该说,钉子撒了——我要把它们捡起来!小男孩:就这样? 父亲:就这样。 小男孩:谢谢,爸爸。”
关注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问题本身,关注成长而不是评判,不要评判,要去教导,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当然也不要玻璃心,总是把别人的评价当作是被人评判了。成长型的人即使受到了评价,也会认为他人是在鼓励我学习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希望帮助我下一次做得更好。自勉之!
最后两章涉及较多教育方面。请父母扪心自问:有没有教给孩子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做出更有道理、更成熟的决定?有没有交给孩子交流的大门是敞开的?有没有帮助他们培养兴趣,获取成长,领会学习的乐趣? 教育需要高标准,通过降低标准来让学生们体验成功,增强自信这种方法起不到什么作用,降低标准只会培养出受教育水平不够的学生。同时,一味地提高标准,但是不教给学生达到这些标准的方法,一样会带来灾难。
优秀的教师会给所有的学生设立高标准,而不是只给那些相对优秀的学生;同时他们会教会学生如何达到高标准。从一开学优秀的老师就会营造了一种充满真诚关爱和关注的氛围,一个充满信任、摒弃评判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是“我会来教你”,而不是“让我来评判你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大部分成功人士的启蒙老师都非常和蔼可亲并富有包容力。综上所述,高标准、成长型教学方法(或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师)及包容的教育环境才是学习的最佳配置。
热爱学习的人大都热爱教学,因为教学是学习的最佳途径,他们可以通过教学来学习别人的思维模式,学习自己的教学内容,理解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这也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师的本质——热爱学习、无私教学。
第八章的宗旨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建立在相信变化的基础之上的,改变思维模式,没有什么比找到正确的方法去做自己真正重视的事更开心了。我想整本书通篇看完后,思维模式得到了一些矫正。
写在最后。
成长型思维模式:智力是可以提高的 ,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倾向于, 迎接挑战, 面对挫折、坚持不懈 ,认为熟能生巧 ,从批评中学习 ,从他人的成功中学到新知,获得灵感。
与君共勉!
——读完第七、八章写于201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