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儒家伦理的影响,许多大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奉为社会楷模,赐为“义门”。注明的有义门陈、郑义门、蒲城义门王氏等。
而心学大师陆九渊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家庭,号称“义门”,居住地在青田。
青田陆氏,享誉“义门”,是怎样的家族呢?
这是一个从中原几番南迁的破落衰败的名门望族。
陆,原姓妫(gui)。周武王封妫满于陈(妫满为舜帝后裔。陈建都于宛丘,即今河南淮阳县)。春秋时,陈国公子妫完字敬仲罪陈逃齐(山东临淄)。齐桓公封敬仲于田。后来,田氏篡齐。田齐的齐宣王封田通于平原般县陆乡,始改姓陆(田通,又名田达)。妫田陆通的曾孙陆烈,汉初为吴令,迁豫章都尉,卒于任上。其子孙遂为吴人(即今江苏)。陆烈的三十九世孙陆希声曾为唐昭宗的宰相。
陆希声的孙子陆德迁因避五代乱、举家再南迁,搬到金溪青田里,置田治生,赀高闾里,为金溪青田陆氏之祖。当时,朱张顾陆,是江南四大望族。为此,方志家坤翁先生写道:“金溪陆氏来自吴郡。”陆九渊的高祖陆有程、曾祖陆演,祖父陆戬,父亲陆贺,均未入仕,可谓家道中落,困顿于乡里了。
“先君子居约时,门户艰难之事,公所当,每以条理精密,济登平易。吾家素无田,蔬圃不盈十亩,而食指以千数,仰药寮以生。伯兄总家务,仲兄治药寮,公授徒家塾,以束修之馈补其不足。先君晚岁,用是得以族党宾客,优游觞咏,从容琴弈,裕然无穷匮之忧。当是时公于妻子裘葛未尝问也。杜子美《北征》诗谓: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公妻子无海图可折,无天吴紫凤可衣,然旧绣移曲折,颠倒在短禍,则有之矣。”(陆集332页)
海图、天吴、紫凤均为刺绣图案。短褐,粗布衣裳。杜甫诗大意是:利用旧绣的软绸缎来修补大人小孩的粗布衣裳,东拼西凑,颠倒破碎。可见这个一百多人口吃饭的“食指千数”名门望族,仅靠十亩菜地一个中药铺子和一个私塾工资收入维持生计,已经“门户艰难”短衣少食了。然而,“世家易大家难俗”。陆家的内囊虽空,外面框架依旧,保持着“族党宾客”、“诗礼簪缨”的余风,著于乡里,也惊动了南宋偏安小朝廷。
请看宋代文献与宋人著述所载:
淳熙四年(1177),孝宗赵曾说:“陆九渊满门孝悌者也。”
淳祐二年(1242),理宗赵昀下诏旌表“金溪陆氏义门”,全文如下:
“皇帝制曰:江西金溪青田陆氏,代有名儒,载诸典籍。聚食逾千指,合爨(cun,通“灶”)二百年。一门翕然,十世仁让。惟尔睦族之道,副朕理国之怀。宣特褒异,敕旌尔门,光于里,以励风化。钦哉。”
当时,任转运判官兼知建宁军的包恢先生为此特撰《敕赐旌表陆氏门记》,写出金溪陆氏义门值得旌表的有五:一是从来旌表的义居只有三世至六世同居,而陆氏则是十世同堂;二是陆氏兄弟的人品之高,道术之明,特起东南,上续道统,实可师表四海;三是家规齐全大纲四条,小纪十八条,为歌以寓警戒之机;四是世世师圣贤,人人知义理;五是清白传家,常产素薄,处贫若富,若裕而实匮。最后,包恢先生深有感慨地写道:
“当有闻陆氏之风而兴起者,运动鼓舞,浸久浸广,则人伦民德之弥厚,教化习俗之益美,虽古人比屋可封之风可期而致也。然则今日的旌表所风天下者,岂曰小补而要其终,岂曰浅功
近效云乎哉。”
罗大经先生著《鹤林玉露》丙编卷五《陆氏义门》记载:
“陆象山家于抚州金溪,累世义居。一人最长者为家长,一家之事听命焉。逐年选差子弟分任家事。或主田畴,或主租税,或主出纳,或主厨爨,或主宾客。公堂之田,仅足给一岁之食。家人计口打饭,自办蔬肉,不合食。私房婢仆,各自供给,许以米附炊。每清晓,附炊之米交至掌厨爨者,置历交收。饭熟,按历给散。宾至,则掌宾者先见之,然后白:家长出见。款以五酌,但随堂便饭;夜则卮酒杯羹,虽久留不厌。每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致恭于祖祢祠堂,聚揖于厅,妇女道万福于堂。暮,安置亦如之。”
《宋史》四百三十四卷载:“其家累世义居,一人最长者为家长,一家之事听命焉。岁迁子弟分任家事。凡田畴、租税、出内(纳)、庖爨宾客之事,各有主者。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言之官府,屏之远方焉。”
陆贺(道卿)先生在这个宗法大家族中是个中坚分子。《年谱》说他:“生有异禀,端重不伐,究心典籍,见于躬行。酌先儒冠、昏(婚)丧、祭之礼行于家,弗用异教。家道整肃,著闻于乡里。赠宣教郎。宋史》四百三十四卷则写道:“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尝采司马氏冠昏(婚)丧祭仪行于家,生六子。”
陆贺生六子如下:
陆九思,字子强,排行十八。夫人彭氏,即抱养九渊的嫂娘。九思曾乡试得举,因父亲年老,自己得统管全家,不愿再仕。著有家问》,朱熹为跋。后授“从政郎”。
陆九叙,字子仪,排行九十九。夫人余氏。九叙公正通敏,擅长理财,经营药肆以足家用,时人尊称“处士”
陆九皋,字子昭,排行六十三。夫人吴氏。九皋教私塾以补家用,师道极严,从者多受益,授“修职郎”,时人尊称“庸斋先生”。
陆九韶,字子美,排行六十九。夫人吴氏。九韶学识渊粹,通易善弈,精于音律,终身不仕,自号“梭山老圃”,人称“梭山先生”;与朱友谊甚笃,雅切相敬。著有(山日记》、《家制》、《家训歌)《经解新说》等三十五卷
陆九龄,字子寿,排行七十九。夫人王氏。九龄为乾道己丑进士,号复斋先生,曾任桂阳军教授,因亲老道远未上,改兴国军。能文能武,补人太学,有文集行世。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陆九渊,小时曾从学于九皋、九韶、九龄。特别是九龄:“与弟九为师友,和而不同。”(宋史》)“陆氏义门”是一个典型宗法大家族。
宗法是一个祖宗脉系下的家族立法制。家族是中国封建文明长期发展的产物。“家国同构”是它的重要特征,即以男权为中心的“父家长制”,以血缘纽带维系着宗法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基石。所谓“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左传上也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白虎通宗族篇》写得更具体:“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通,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
“陆氏义门”又是一个“义居”式宗法大家族。
普通家族与义居家族又不同,够上“义居”这个殊荣,特点是数代同堂不分灶吃饭,不分土地财产,有家长有组织地生产,有法规有等级地生活。当时文献对“义居”的记载有“聚族义居”、“钟鸣鼎食“义不分财”、“诗礼传家”等等。在烽烟四起、人心浮动的南宋社会,“义居家族”已是风毛麟角。史料记载有两处:一是浙江浦江县的“郑氏义居”;另一个就是江南西道金溪县青田“陆氏义门”了。
“陆氏义门”实是一个破落的宗法大家族。
陆九渊成年以后,已清醒地看到自己是处于封建末世破落家族中,缺衣短食,尚靠商业经济维持门户,捉襟见肘的窘态,言之酸楚;天吴紫凤颠倒在短褐,说来真。就连包恢先生也承认陆家“处贫若富,若裕而实匮”。
“陆氏义门”宗法大家族应该是南宋社会的缩影。
南宋积贫积弱,礼崩乐坏却摆着个大架子,企图以“礼义”治天下,因而旌表“义门”;可是一两个聚众义居的家族,是很难维护摇摇欲坠的偏安政权的。正如鲁迅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缛节以及唠叨的碎话。正如倒霉人物,偏多忌讳一般,豁达闳大之风消歇净尽了。直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大变化”
陆九渊就是在这样的家族,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诞生、成长的。
当时看来,“陆氏义门”也许是时代的宠儿难能可贵的;但是,极限的事物往往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它不过是封建末世的回光反照已。
入室操戈的思者将破门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