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两问为自问自答运营之背景,后两问为正文,设问运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疑惑。
急于看正文,可以下拉到正文部分。
我认识的“运营”
运营是什么?
讨论问题之前,就需要设定讨论的范围,避免不必要就理解偏差。
一般认为的运营,其实就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大到国策,小到一场电子竞技比赛。
广义运营:通过手段,使事物按照良好趋势运转。
但如今的运营,讨论的更多是“互联网运营”。随着互联网行业在中国的兴旺,互联网运营也被更多的人提及,对运营人员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
所以在定义互联网运营之前,先简单说说互联网行业特点。
互联网带来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信息传递成本的降低,也是基于此,互联网行业是消灭信息不对称而崛起的。
传统行业,主要靠产品价值,和信息流动中的不对称来赚钱;互联网行业则恰恰在这两点上免费,而是利用信息传递的便利来创造用户价值(比如个性化的产品、服务)。
在这个大背景下,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运营多是与用户交互相关的工作。
若是要给互联网运营下定义,就需要把相对应的不可分割的产品和用户一起讨论。
狭义运营:连接并拉近产品和用户的距离,使产品按照良好趋势运转。
*注:用户≠流量,用户是产品的目标人群
运营有什么职能?
上面提到“运营是连接并拉近产品和用户的距离,并使产品按照良好趋势运转。”中可以理解,运营在产品与用户之间。其中“连接”、“拉近”解释运营做什么;“使产品按照良好趋势运转”则解释运营为什么做。
职能,就是问“做什么”,而上文的“连接”与“拉近”就是解释职能的钥匙。
简单来说“连接”、“拉近”就是运营工作者常说的“用户维系”与“用户获取”。
在刚开始建立公司运营班子的时候,通常运营人员的分工不会特别明确。工作是以完成用户维系或用户获取为导向的。
比如在用户获取中,运营人员可能就要思考:投广告?论坛?BD合作?还是做活动?写软文?
而在用户获取上,又要思考:建用户群?线下沙龙?专属福利?还是做活动?
而在公司开始做大的时候,分工就需要精细了。常见有以下几种: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新媒体运营、社区运营、电商平台运营等。产品“体质”不同,需要的运营岗位也就不同。
看下图。
例如在用户产品中,如百度、知乎,运营更关注日活、访客、UCG等数据,那么在用户运营与内容运营上会更为重视。
又例如在电商产品中,如京东,运营就更关注客服、社区运营(用户与用户交流商品意见、好评差评)、活动运营。
这也另外回答了“为什么同是运营,不同企业工作内容千差万别”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是正文[微笑.jpg]
运营是服务于用户还是服务于产品?
即使有黄有璨的一句“运营是最接近用户”的那一句话;
即使在文章前面说到了运营是与用户交互相关的工作;
但,在本质上,运营真的服务于用户吗?
2011年8月,在中国团购网站高峰时有5058家,可真谓“千团大战”。
而“团购”就是当时所谓风口。
大家都在拼烧钱,拼补贴。但这个补贴只是花钱买来的流水,哪天不补贴了,就没人用。反正对于用户来说,换个团购网站也没多大成本。
运营策略都是以“1元看电影”、“30元体验600元KTV包厢”、“60元全身SPA”等来夺人眼目。
但是,结果呢?
截至2014年上半年,95%以上的团购网站都“死掉了”。那些死掉了的公司里的运营人,大概怎么都想不明白:
“别的团购做的事情我们也做了,该给的优惠也给到用户了,为什么我们死了?”
存活下来的寡头,美团,在补贴上,他们怎么做的?
了解当前地区的“特供”,即是此地区最代表性产品/服务。
譬如湖南长沙的臭豆腐,在长沙哪哪都有卖。但是,美团就会想办法把口碑最好的臭豆腐店的团购给垄断。
“你们在团购A这一天卖40份,在团购B那一天卖35份,对吧?这样吧,你把团购A和团购B的团购下架了,那75份我们美团帮你卖,我们美团还想办法补贴你,让你一天多卖40份,可以吧?好好,合作愉快。”
同样是补贴,美团的补贴却建立了同类型产品的差异性。
现下讲究用户体验,但疯狂对用户好却是要反思的。商业世界不是乌托邦式共产主义,终究要考虑企业生存、企业发展。运营工作初衷也不是让用户得到更多,而是让产品能够按照良好趋势运转。
如何帮产品建立护城河?如何创造产品的附加价值?这些才是运营真正且切实需要落实的任务。这也需要运营人员带着做产品思维去做运营。
从这个角度来讲运营,服务产品是其第一性服务原则。
运营知识失效边界在哪?
前段时间这件事情在自媒体圈里传得风风火火的。
还传出知乎创始人对此事的评价。
当时我冒出来第一个想法就是:知乎要完。
我是如何做出这个判定呢?
内容平台的用户运营一般是对能产生高质量内容的用户的运营。
在韩叙著的《超级运营术》中就有一个用户“金字塔”模型。
第一层:名人用户
第二次:专业用户
第三层:贡献用户
第四层:活跃用户
第五层也是基数最庞大的:普通用户
譬如百度贴吧主要运营对象是吧主们而不是吧友们;猫眼电影主要运营对象是主演明星、专业影评人;百度知道主要运营对象是优秀的回答团队。
知乎的态度相当于要把“能留住活跃用户的高质量内容贡献用户往外赶”,所以当时我就觉得知乎要完。但这个想法最后成了一厢情愿。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这个判断还是很武断的。
1.知乎的内容涉及多个领域,用户基数大,优质内容的来源并不像垂直领域的产品那么窄。
2.知乎现存的高质量内容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用户持续阅读、使用。
2.知乎已经产生了良好的内容产出氛围,产品也不是在冷启动阶段,而是趋向成熟。
但重要的问题不是关心知乎之成败,而是:
我们对事物作出行动都是由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支撑的。但我们知道此时此刻用得最多,最有效的知识、经验,会在什么时候失效吗?
所谓“正确”是有边界的
譬如人类看见狼吃鹿,会觉得狼是“邪恶的”、“凶残的”。人们决定杀尽森林里的狼,让鹿安全地在森林中奔跑。当鹿群越来越大,导致森林不堪重负,开始衰退,鹿群数量又因饥饿和流行疾病感染而迅速衰减,这时人们又会意识到狼是“神圣的”,是森林医生。狼的追猎使得病鹿,跑不动的老鹿被淘汰,平衡着森林的生态。
在运营工作中,经常需要通过媒体策划活动并传播产品。运营人员为能拉到足够的流量而制定一些产品奖励,如手机、电脑等。的确,从短期来看,这一活动带来很多流量,运营目的完成,做法“正确”。但是,更大的角度来看,拉来的流量若都是些贪图小便宜,对产品没有兴趣的人,那么这个活动就是“错误”的。
边界的划分需要准确性
譬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所讨论的“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条公设是有边界的,边界是“在一个平面内”。如果是“在一个曲面内”呢?“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就失效。
首先,我们要熟知产品的“体质”。是用户产品?商业产品?还是电商产品?在用户产品内也要细分:社交?社区?娱乐?尽可能将细分标签贴在产品上,建立一个立体的产品认知。
其次,要知道产品发展到哪个阶段。冷启动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在不同产品阶段,运营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没有一套运营方法可以贯穿整个产品,也没有一套运营方法可以贯穿所有产品。
所以、所以、所以,只有当我们知道过去的经验、认知,什么时候会失效,我们才能更好应对未来的风险,避免自己成为死去的“诺基亚”、“柯达”。
那句:“我们没有做错什么但我们输了。”反映出来的就是人们“对过去认知与经验失效,不能自知”而带来的严重后果。
以上分享,如果觉得对您有所启发,可以关注一♂发并留下评论。希望能和从事运营的人或对运营感兴趣的人多加讨论_(:3」∠❀)_
港真两块内容应该分开发布,但我懒。
第一次在简书发文,如有纰漏的地方请多多包含。作为初学运营的新人,野心是希望未来能有能力为运营发展方向,提供洞见。我也会力求每篇文章正文处用词之严谨及逻辑之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