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信体的《虽然不相见》让我想起一些往事。
大学时光,每每收到K从上海寄来的信件时内心都很雀跃。当时在上外读书的她坚持用英语给我写信,我却固执的说我还是回中文吧。信是怎样到达我手中,是寄到的学院还是宿舍?信中写了些什么?如今这些记忆已然模糊,但收到信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
这本书收录的作者的信没那么私人,倒更像是一篇篇隽永的散文。大概是因为她信佛,所以文字里带着点清明、通透与豁达,很多文字韵脚压的极好,读起来很有些诗的意蕴。
我很喜欢。
01
我们手捧着各处寻来的“答案”,试图找出那个“问题”所在。然而,怎么“答案”全都不错,“问题”却总也找不对呢?
这篇《人有人的天命,神有神的慈恩》深得我心。
这是在印度恒河圣城瓦拉纳西写给大叉的一封书信,大概是看到无论穷人和富人都在恒河洗澡,祈望能上天堂吧,作者有所领悟。信虽然有些意识流,但文字优美,充满着人生的思辨:
“记得我俩常常在下午逃课,骑车来到河边,不为厌学,也不为玩耍,就是想远离人群静静地待着,看过往的船只从不知名的地方来,又向不知名的地方去,像极了这毫无头绪的人生。”
“欲望之流并没有把我引领到更为空阔的境地,反而日趋蝇营狗苟,四顾茫然。渴望回到那个独自扣问,深观源底的少年时光。”
读这些文字,有时候会感慨,岁月把当年的我们变成了什么样子?
本科毕业时参加高中同学聚会,彼时意气风发,举杯祝福的祝词是“祝大家鹏程万里!”喜欢的是校园歌曲《樱园梦》,“遥想当年 勇气贯肠 登顶望空 日日笙歌入夜 人生尽欢 笑谈世俗 年少不知愁滋味啊 天高任我飞 痛也敢追 也不悔。”
如今的我呢,考虑的更多的是:这个月要还多少房贷?孩子的奶粉真心贵啊!要不要换学区房?人生中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却全然被琐碎与世俗所笼罩,我们仿若在“随波逐流”,却听不见自己心底的最初的声音。这大抵是成熟,也是世故。
也许,最终的最终,还是作者的话正确吧。
“但我依旧感恩那些奔流的大河,以及逐流的日子;我也感恩那些许我驻足或呆坐的河岸,以及困顿与裹足的时刻。它们是我生命中的云帆,也是我终要越过的沧海。”
02
直到岁月期期艾艾地流过,你幡然发觉,你就是你的故乡,你也是你要征战的边疆;你一直要走出的,是你自己的重围,你一直要回归的,也只是你自己的府邸。
这篇《原乡和边疆》韵脚压的多好,寓意更好。
跟着是发人省醒的很多思考:
“有一种人际关系是,关心而不干涉;有一种意见表述是,评价但不批评;有一种价值观念是,分享但不灌输;有一种坦诚是,敢于要求但不介意被拒绝;有一种尊重是,敢于直接拒绝但不会粗鲁无礼;有一种自信是,敢于表达自己并鼓励他人表达自己。”
说的多好:“关心而不干涉”、“敢于直接拒绝但不会粗鲁无礼”。
最近常反省自己,觉得关心不等于控制,要把握住界限,否则就成了“干涉”。也常提醒自己,不要做无用的“老好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要敢于说“不”,当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你自己不说,他人怎么会知道你的想法呢?
所以作者的有段话让我心有戚戚:“反观我自己,原来过往对于人际交往中的亲疏之度,是如此疏忽而任性,不是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干预他人,便是过分拘谨,压抑自身。这就是我要觉知的,我的自身局限,这才是我要远它而去的“旧城邦”。”
03
如今的道路,何尝不是当初,生生世世以来,一次次寻找,一次次经历,一次次进出歧途,方才得遇?越是回顾自己,越不敢评判他人,越是超越过去,越是感激过去。
这篇《一切人始终会走向同一个方向》是作者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所写,在著名的满愿佛塔下,一个年老的西方传教士却手持《圣经》传教,似乎有些有悖常理、不可思议。但作者感叹“不敢评判他人。”
“所谓精神修持的道路,完全就是一条心迹,就是心性的展现与变化的痕迹。所以没有任何一条路是弯路,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走捷径。”
“每个人充其量,只能够去做他们自己认为对的事,这是现实里的无妄之道。倘若每个人都真的,去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这也定然是勇敢的无欺之行。”
我们喜欢评判,评判素食主义者、评判信仰、评判他人。却不知道芸芸众生所为,皆有因果。而自己所行之路,也未必正确。
即便不正确,只要你坚持,便是正确的路。他人亦然。
所谓“无妄之道”、“无欺之行”。听起来高深,实则素朴。
写完三段感悟,惊觉谈论的是本真、自我与他人。与佛有关,亦无关。
愿你我守护好自己的内心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