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推送的新系统有一个新功能,可以让你留下数字遗产:你可以指定5个数字遗产联系人,在你去世后,他们可以进入你的苹果账号。
这些数字遗产联系人可以是你信任的朋友或家人,他们可以看到你iCloud里面的大部分信息,如照片、备忘录、邮件、通讯记录、日记、提醒事项、通话记录、文件,健康数据、语音备忘录、浏览器收藏夹和阅读列表、云备份,但不包括购买的书籍、音乐、影片、付款信息、储存在钥匙串中的信息,如互联网账号、信用卡卡号。
其实谷歌和脸书早已有类似的功能,用户去世后,允许亲友查看他的账号,而苹果公司的此项功能实现过程很漫长。
2004年,一位美国士兵阵亡后,他的家人要求查看他的邮件,雅虎公司不答应,说他们的条约里约定了账号不可以转让,哪怕是转给家人。
后来法院下达了命令,雅虎才把这些邮件复制后交给其家人,一共刻了3张CD,装满了3个文件盒。
以前,人去世后留下的东西一般来说都是有形的,比如房产、照片、生活用品。
但现在我们的很多生活都是用电子设备、通过网络来记录的,比如存照片、写邮件,在微信发的朋友圈相当于记日记,发微博然后有人评论、转发,还有打车、购物、汇款……
要想让别人了解你,让别人记得你,知道你活过,无非是让别人知道你的行为和喜好,你去过哪里,写过什么。
而这些都被网络记录了下来,你的微博关注什么账号,你喜欢看什么电影、听什么音乐、买什么品牌的东西,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想让你的后人了解你、记住你,除了看你的照片,他们还可以看你的笔记,了解你经常跟哪些人联系。
物质遗产和数字遗产差别很大。
首先,物质遗产有的很脆弱,有的却能保存几百年;数字遗产既很脆弱(很容易被删除),又很顽强(如果保存得当的话可以永存)。
物质遗产是唯一的,数字遗产却可以无限复制,为许多人所有。
物质遗产占据物理空间,数量大的话管理起来很费劲,数字遗产则不需要多少物理空间,但数量可能极大。
你留下的数据或许能让你获得“永生”,后人不但能看到你的照片,甚至还可以跟“你”互动。
通过分析你的邮件、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就可以知道你对各种问题和事情所持有的想法和观点。
你的博客和笔记透露了你的语气和常用词汇,照片和视频中有你的相貌和动作,在社交媒体上的简介和邮件透露了你的社会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说,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一种戏剧性的自我表演,个人在创建自己的身份时是在表演给他人看,会自觉地做印象管理,以便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人的表演分前台和后台,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呈现的是可以被他人接受的形象;而在后台则比较放松、不加掩饰。
当我们使用电子设备,在网上活动时,我们已经把自己投射到网络空间,而且被一一记录下来,到最后你不仅留下前台形象,而且还把后台形象完整真实的自己也留下来。
以前很简单,一些作家在去世前把自己的书信或书稿烧掉,但现在,现在你的数字遗产不可能删干净。
法国作家沃韦纳格说:“所有人生下来都很诚实,死后是个说谎者。”这句话现在大概已经不成立了,因为人去世后一切都瞒不住了。
——本文是读书笔记,摘自《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