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给学生上课,发现他们对语文书上的文章太陌生了,不知道是老师讲得不详细
还是学生不重视语文书,都把时间用来刷题了(而刷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做了很多题,成绩却没什么大改观的原因),至于不重视语文书会有什么结果,或者说语文书跟高考有什么关系,要用另一篇文章来说了。
语文书上有一些很经典的篇目,具体的地说就是有些文章一直在书上,不管教材怎么换,这些篇目总会在书上。比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赋》、《兰亭集序》、《褒禅山记》……比如:《记念刘和珍君》、《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再比如:《祝福》《林黛玉进贾府》《装在套子里的人》。
在讲古文的时候,讲到那些经典的篇目,问学生,最喜欢哪个人物时,学生一般都会选里面正面的主人公,比如,烛之武,荆轲,蔺相如,当问到这些人物有什么优点的时候,或者说,你为什么喜欢他们的时候,学生基本都会说,他们能说会道,巧言令色,能屈能伸,勇敢,有智慧这些。当然,这样说也无可厚非,不过我想说的是这些都是高质量生存之技,或者说具备这些的不见得会让他们流传千古,你能说会道,你智勇双全,你能屈能伸,你巧言令色,但是,我想说的是,这只能让你成为优秀的人,成为同时代人的佼佼者,因为这些品质的的确确是一个成功人士具备的品质。可是这些不是可以流芳千古的品质。一个人,我们佩服他,我们敬仰他,不是因为他有什么优秀的品质,而是看他有怎样的人格,即:他用这些品质做了什么事,是为国为民的好事,还是祸国殃民的坏事。我只注意到成功的人士身上具备了这些品质,其实,能够把坏事做到惊天地泣鬼神地步的人身上也同样具有这些东西。你能说欧阳锋武功不高?你能说黄药师不强?可是为什么郭静受人敬仰,因为他的那七个师傅虽然武功不是很高,可是教他做人。郭静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就是秘密吧。
那么,我想,烛之武,荆轲,蔺相如,苏轼,他们之所以名流千古,不仅是他们身上具有成功人士的品质,更是因为他们心怀天下,心里装着国家百姓,始终把家国百姓放在第一位。这也叫民族大义,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的塑造。而这种教育渗透到课堂中,不仅能让学生记住课文,也能提高学生作文的立意往大处说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可是我们在教学中可能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