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
执教:薛法根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9 课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字词,梳理字词的古今异同;
2.有节奏地朗读,熟读成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诗句领悟“从观察到凝视”的诗人眼光。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实录】
板块一:熟读
1.读题目
今天学习第九课古诗三首,一共有三首古诗。
第一首题目叫《暮江吟》。注意这个暮,这是一个形声字,上面是一个莫,下面是一个日。
什么意思?
形容的是傍晚时太阳下山。
非常好。
用我们现在的话讲,暮就是傍晚。古代他们经常用一个字来表达意思,而我们现在一般都要用两个字,双音节词语来表达,明白了吗?
明白了。
读课题。
第二首《题西林壁》。这个题就是书写,或者叫题写。
这首诗写在哪里呢?告诉老师。
西林寺的墙壁上。
把这首诗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读习——《题西林壁》。
第三首《雪梅》,注意雪是雪,梅是梅。中间要定位停顿。读——《雪梅》。
2.朗读《暮江吟》,一慢二快三节奏
(1)三首诗同学们会读,好的,那我们来读第一首。先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这首诗,慢一点,把它读正确,自己开始读。
非常好,每个字都读清楚了,读正确了,第二遍读的时候读得稍微快一点,明白吗?要读熟练,好,自己读两遍,开始自己读,看谁读得快步。
再读一遍,读正确,读流利了吧。
(2)那第三遍读的时候请你注意读诗要读出什么呢?节奏。你看看这一首诗是七言绝句,每一句几个字? 7 个字。这七个字它是有节奏感的,注意看到了吗?两个字,两个字,三个字。哎,它一定是这样一种结构,所以读的时候该怎么读?
学生朗读。
最后一句再念一遍。
再读。
非常好,读出节奏感来了,谁再来读。
个别读。
嗯,好的,非常好,很有节奏感。注意,如果能把后面这些押韵的字再读得长一点,那就更美了。
教师范读。明白吗?来。再读一遍。
学生朗读。
非常好,掌声,请坐,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3)我们读古诗的时候要记住,第一遍读的是要慢一点,每个字都要读清楚。接下来读的时候要快一点,读流利,读熟练。第三遍读的时候要读出节奏感,明白吗?这叫一慢二快三节奏。
3.朗读《题西林壁》
好的,现在我们读第二首,自己读三遍,自己读一分钟,一慢二快三节奏,一分钟,看谁能够读出节奏,自己练,开始。
读了几遍啦?三遍、四遍,有的读了五遍,很好,谁来读。
个别读。
很好,很熟练,也有节奏感。
个别读。
你看,他的声音是竖起来的,真好听,掌声。嗯,一起读。
齐读。
4.朗读《雪梅》
好,第三首,一分钟自己练习。
接下来开始也读得快。
好,停,读了几遍,三遍,五遍啊。好的,谁来读?
个别读。
两句不熟读,再读。
个别读。
这两句比较难念,拗口来,最后两句再读,耐心地听。
个别读。
很好。要认真地、持续地练习才能读正确,明白吗?请坐,来。
个别读。
掌声鼓励一下,太好了。如果你以后读得不熟练,可以请教你的同桌,明白了吗?他是你的小老师啊。好,齐读。
学生齐读。
老师告诉你,雪就是雪花,梅就是梅花,而他们两个人比谁赢谁输。明白了,这样你读的时候就能读出正确了。
好,三首古诗,每一首读的时候要一慢二快三节奏好,正确,流利有节奏,明白了吗?
明白了。
板块二:解读
三首诗,要理解它,一定要注意古今它的字含义、读法、用法不一样。我们来看看这三首诗字词什么不一样?
1.写法不同
(1)比如说珍珠,哎,我们都是写这样的珍珠,王字旁对不对?玉表示很珍贵,但是古人写成真假的真,对吧?但是意思是一样的,真珠就是珍珠。
(2)好的,再来看一个,搁笔,就是把笔放在一边,所以是提手旁。但是古人写作这个字也念阁,意思一样,但是什么不一样呢?写法不同。
读一读这两个词。
2.说法不同
好的,第二个什么不一样?
说法不同。
(1)比如说我们现在说傍晚的太阳叫夕阳,红红的很美,古人称为残阳。快要下山的时候叫什么?残阳。
月亮快要落下去的时候叫什么月?残月?
花快要凋谢的时候叫什么花?残花。
秋天快要过去了叫什么秋?残秋。
一年快要过完了,叫残年。
你看古人啊,经常用这个残表示快要结束了,快要没有了的意思。明白了,好的,夕阳称作残阳。
(2)好,再来看一下,我们现在称为诗人,古人称作骚人。哎呦,这个骚字在现代人看起来不太好听,对不对?
对,骚扰人。
不是这个意思哦。为什么古人称为骚人呢?因为先秦时候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屈原,他写过一首著名的诗
《离骚》。
我们班同学知识真丰富,《离骚》表达了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所以后人把那种忧国忧民、爱国情怀的诗人称作骚人,这是对他们的一种赞美。好诗人就是骚人。
(3)现在我们说评论,古人说评章,很有文学色彩,对吧?
3.用法(意思)不同
还有什么不同呢?叫用法不同,也就同样这个字在古人用的时候,它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1)比如你们现在正在坐着,坐得很端正,但是我们读一读这一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这个坐是不是坐在那里?不是,什么意思?
因为。
对了,停车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树林,所以在这里。是因为的意思,明白了,用法一样吗?
(2)好,再来看,我们三首诗当中有一个字念缘,这个字很难写,来,伸出手跟老师写一写。
什么旁,右边竖折,横折,这一横要长一点,撇,弯钩,撇,撇,捺。会写了,右边部分很难写哦。
这个字念缘。再读。
嗯,我们一般称为我们两个人相识很有缘分,对吧?是这个缘,但是在这句诗当中读——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不是缘分的意思啊?什么意思呀?
也是因为。
请坐,只是因为自己就在这一座山里面。注意,这个缘什么意思啊?读——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是因为自己就在这一座山中,就叫——
只缘身在此山中。
(3)再读这个词。
可怜。
我们现在认为这个人很可怜,值得人同情,对吧?读——
可怜九月初三夜。
这个可怜是不是让人——
觉得很可爱的意思。
对了,所以用法怎么样?不同了,读——
可怜九月初三夜。
也就是九月初三的夜晚,是那么可爱,那么美丽,那么动人。明白啦,好的。
(4)再读这个词,瑟瑟,我们说秋风瑟瑟,秋风怎么样?有点凉了,对不对?说这个人瑟瑟发抖,很害怕,但是诗句当中读——
半江瑟瑟半江红。
那这个瑟瑟什么意思呀?
江是一半红的,一半青绿的。
嗯,这个瑟瑟是什么意思?
青绿色的。
是绿色的。懂吗?这时候的一条江一半是青绿色的,一半是红色的,多么神奇——
半江瑟瑟半江红。
哎,你看古诗当中的字,古今什么不同,写法不同,说法不同,用法不同;掌握了这些不同,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诗句,明白吧。
板块三:赏读
1.好,我们来看看三首诗,请你们自己看一看,能不能读得读懂它。
我们先看第一首,自己一边读一打开语文书,看看插图,然后再想一想每一句写了什么意思,明白吗?
明白。
可以一边轻声地读,一边看看插图,一边轻声地说一说,开始。
你认为这首诗我已经读懂了,大概写了什么意思的,请举手。
2.有同学读不懂的举手说我哪里读不懂,可以提问。
(1)我读不懂“露是珍珠月是弓。”
露是什么露?露看到过吗?露就是黎明时分或者夜深的时候,这个草丛在秋天的时候会结露水,我们现在很少见,对不对?你见过吗?
没见过。
我们只看到雨水,对不对?好,那么我们没看到过,同学你一定看到过荷叶上面下雨的时候结的那一粒一粒的水珠,这个看到过吗?什么形状的?
圆形。
圆圆的对不对?可爱吗?
可爱。
这个露珠比那个荷叶上的那个水珠可能还要再小一点。所以称为小露珠,也就是小水珠。早上的时候称为露珠,或者叫露水。还有不明白的吗?
(2)可怜九月初三月的初三夜。
我们知道阳历,我们每个月,比如说9月 1 号、 2 号、 3 号,是不是这是阳历?我们这个九月初三是讲阴历,叫农历,农历的九月初三已经是深秋季节了,懂吗?好,请坐。
注意九月初三这时候的那个天上的月亮是不是圆的?
什么时候是圆的?
中秋。
每个月的什么时候这个月亮是圆的?
农历的十五这个月亮是圆的。
那么初三的时候,这个月亮是什么?
弯的,像人的眉毛。
弯弯的,我们称为叫新月,新旧的新,那么到了这个月的月尾,那个月亮也是弯的,我们称为什么月?
残月。
好的好,还有问题没有?
没有。
3.你们没有,老师有看谁能回答老师的问题?
好,老师有三个问题,看看你们能不能挑战一下啊?
(1)第一个问题,看《暮江吟》,他写的是一条江,你们知道我们所看到的江,江水的颜色是一样的,对不对?但是很奇怪,白居易看到的这条江的颜色,说——
半江瑟瑟半江红。
就一半是绿色的,还有一半是红色的,怎么回事呢?你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江?谁能解释一下什么原因?
因为被夕阳照耀着的江水是红色的,没被照耀的还呈现着青绿色。
听明白了没有?
听明白了。
好,所以这个答案藏在这句诗的一个字里面。秘密藏在哪一个字里面?
铺。
什么意思?
就是残阳映在水上。
对了,这个映在水上,注意中午的时候这条江会不会半江瑟瑟半江红?
不会。
为什么?
因为那时候太阳还没有落山。
太阳是直接照射上面的,所以江的颜色是一样的。但是傍晚的时候太阳是什么照的?残照。我告诉你一个词叫斜照,请你把这个词写下来。
斜着照,所以有的地方照得到,有的地方照不到。注意念这个字叫铺。斜着照,就好像这个夕阳铺在了江面上。有的地方铺得到,有的地方没铺到。明白了没有?好,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第二个问题听好,就是露珠、露水、月看到过吗?无论是新月、残月或者满月都看到过啊。同学们,我们看到那个露水就是露水,对不对?你看到那个月亮就是月亮,但是为什么诗人看出来的不是露水,而是一颗一颗的珍珠?他看到的那个星月不是星月,而是一张弯弓,怎么回事啊?
这是诗人的比喻。
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比喻?
诗人的想象。
掌声表扬一下。诗人看那个露珠,看着看着看得入迷了。因为那个月亮是弯的,所以诗人就觉得那个月亮像一张弓,然后露珠因为是圆圆的、小小的,所以作者就觉得像一小颗一小颗的珍珠。
主要是因为他盯着那个露珠看啊看啊。看得入迷了诶?
看得入迷了。看得怎么样?
出神了。
看得那么专注,明白了没有?如果稍微看一眼它是什么?就是露珠,如果盯着看看得出神了,它不是露珠了,看出了珍珠。那么看天上的月亮呢?稍微看一眼就是月亮,但是盯着看出神了,月亮变成了一张弓,或者月亮变成了你的眉毛,明白了没有?注意哦,这时候的看是看得出神。
注意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美的诗句,因为他的看和我们常人的看不一样,他是要看得出神。你想成为诗人吗?想想那一定要像诗人一样看得出神,看得入迷,对吧?
一边看一边要什么样?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句。
好的,读作者看得出神时的美妙的想象。读——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所以你们要成为诗人,要像诗人一样去看,看得出神,看得入迷,一边看一边会产生想象,明白了没有?好的。
(3)第三个问题,诗人白居易写的这条江有名字吗?没有名字对不对?也不出名,但是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人家写的都是出名的,比如说庐山,对不对?比如说长江,对不对?比如说太湖,对不对?不出名。他为什么还要写这首诗呢?
因为他感觉这条江很美。
对的,不出名,它很美。还有人想有想法吗?
因为作者在这里想到了写诗的想法。
他有想法。嗯,好的,你有点想法了。那就说什么想法呢?
作者想要表达对这条江的喜爱。
这首诗里面看得出来吗?作者喜爱这条江,有人找得到里面的那个秘密吗?哪一个词,哪一句话说明作者很喜欢这个江,表达自己太喜欢了。
最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看出来了吗?读出来了吗?可以写很喜欢。可怜什么意思?
可爱。
太可爱啦,也就是我太喜欢了,明白了没有?
我觉得这个题目最后一个字名为他歌颂。
这个字念吟。对了,他从题目说。
因为作者都为他歌颂了,那么就表达作者肯定很喜欢。
好了,掌声表扬一下。太好了,可怜,这个就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他看这条江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很高兴。
开心。
非常愉悦。
愉悦这个词很有文采,掌声表扬一下啊。对,愉悦的心情,不是痛苦的心情,对不对?所以他看出来的露水像珍珠,看出的月亮就像一张弓。如果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出来这个露水像不像一颗颗美妙的珍珠啊?看出来不是珍珠了。是什么珠?
眼泪。
是叫泪珠,对不对?你看不同的心情,看到的事物他想到的就不一样了,明白没有?好的,白居易这首诗是写在从京城到杭州上任做市长,让你去做市长,心情怎么样?
心花怒放。
很开心。所以看到那条江怎么样?美不美?美。神不神奇?读——
心里很美,所以看到的事物都是美的,而且看着出了神。好了,这就是白居易写的《暮江吟》,读懂了吗?
读懂了。
好。这是一首什么诗呢?
表达自己感情的诗。
我们称为,读——
抒情诗。
借残阳、江水、露水、月亮来表达喜悦之情。好了,这是我们学的第一首叫《暮江吟》。
下面我们再来看两首,第二首是《题西林壁》,第三首是《雪梅》。老师先告诉大家,这两首诗它不是抒情诗,他通过这两首诗写了人生的道理,我们称为什么诗?
哲理诗。
好,这两首诗我们下一堂课再学习,好不好?今天我们这堂课就上到这里。
【说课】
各位老师,刚才我和四年级的同学一起学习了《古诗三首》。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细致连续地观察,准确生动地表达。那作为这个单元的三首古诗也要围绕这个要素来进行教学设计。
这堂课设计了这样几个学习的板块:
第一是读熟古诗。先慢慢地读,读正确;再流利地读,读熟练;最后要根据诗句的结构读出节奏感。古诗文都要在熟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进行理解赏析,正所谓不读书,不开讲。
第二个板块:解词。理解古今字词含义、读法、写法、用法的不同。对于古诗词当中的字词理解一定要准确。教材有注释,让我们进行了归类学习,分成三个类型,一是古今的写法不同,二是古今的读法不同,第三是古今的用法不同。这样的话我们的学生对于教材当中那些含义深刻的字词理解,关键的字词就有了方法,就有了依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是准确理解诗意的字词基础,也符合我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个基础型任务群的学习要求。渗透在这一堂课的学习板块中。
第三个板块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应该说学生多读几遍,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参照课文的插图,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想,大致能够理解古诗词的理解,我们力求学生依靠自身的阅读理解力来解读,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可以让学生来提问。
所以第一步让学生问一问哪些字词还不理解,比如我们学生提出“露”什么意思?因为现在的孩子几乎很少看到露水、露珠,我们以为容易的,对孩子来讲可能是不太理解的。
第二步是老师问,从学生问到老师问,指向的目标不同,学生是质疑问难,而老师是通过问来促进学生的读,叫以问促读,看看学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理解了世人所表达的情感。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江水为何一半绿、一半红?这就把一二两个诗句所描述的画面做了理解,做了解答。在这里要紧扣这个“铺”字,这个“铺”把夕阳斜照在江面上,就像铺上了一条彩色的绸带这个形象的画面写生动了。
第二个问题是为何诗人看出来的不是露珠、不是月,而是珍珠和弯弓?这个问题就和单元的语文要素观察与表达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常人的观察是观看,但诗人的观察那叫凝视,也就是专注地看,看得入神的时候就会有联想、想象,于是在诗人眼里的事物就发生了变形,就幻化出异彩纷呈的形象。我们的学生通过老师的提问,理解了诗人为何有这样的比喻,来自于想象,来自于看的出神,所以我们怎样才能写出美妙的诗句?学生就要找到了观察文学,出神地看这样一个通道。
第三个问题是,诗人为何要写这首诗?诗人所写的仅仅是眼中所见的事物,而其实要表达的是内心的情谊。在诗中用了可怜这个表达情感的词直接表露出来了。我们的学生还从《暮江吟》的题目中感受出来了。解读诗句不能停留在所写的事物和画面上,更要从事物和画面中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才叫真正读懂了。我以为每一首诗都要让学生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何要写这首诗?这样才能够揣摩领会诗人内心真实的情感与表达的用意。
三个问题促使我们学生深入的解读思考,也学会了怎样读懂一首诗。后面两首诗因为时间比较紧,应该在第二课时进行教学。我们也设计了以问触读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思考。
《题西林壁》也是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作者为何从六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为何要反反复复地看庐山?因为庐山千姿百态,怎么看都看不完,怎么看都看不尽,庐山真美。
第二个问题,你已经用了 6 个不同的角度反复地看庐山,看到了庐山千姿百态的美,为何诗人还要说不识庐山真面目?你怎么说自己还没看明白呢?还没看清楚呢?这个问题很深刻。因为诗人认为自己六个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庐山一个部分的美,而不是它整体的美。所以认为自己还没有看到真正的庐山,是人一个角度的看千姿百态,看到的是每一个侧面,片面地看,而不是全面地看。所以他要跳出庐山,看一看他究竟是什样的。在这个地方要引导我们的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和生活经验,比如《盲人摸象》摸到的都是象的一个部分,而不是象的整体。比如说《坐井观天》,你看到的是天的一个部分,跳出来你才能够看到整个的天空。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哲理。当局则迷,旁观者清,不要片面地看问题,而要全面的认识事物等。
第三个问题是,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联系苏轼这一次从黄州到汝州的途中,上庐山,看庐山,游历庐山这样一个人生的历程。苏轼这次上庐山,本来不想写一首诗,因为人家已经写过无数的赞美庐山的诗。结果上了庐山,一激动写了5 首诗。这是最后一首诗,下山要离开庐山时写在西林的墙壁上。他说这是我对庐山的总结。其实他没有写庐山怎么美,他写的是怎么看庐山,从怎么看庐山当中得出人生的一个哲理,也就是我们怎么看事物,怎么看世界、怎么看社会,怎么看是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遇到的问题。
第三首是《雪梅》,我们也用了三个问题促使学生思考:
第一个问题,雪花飘落,梅花绽开,你开你的,我下我的,毫无关联,但为何世人看到的却是雪花和梅花在争春?这个就是入神地看,出神地看,引起诗人的联想想象。
第二个问题,菊花和梅花争春,谁输谁赢?结果是不分上下。何以见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这里要讲清三分白、一段香,都是相差不大,雪花是白的,白梅也是白的。如果雪花的白是十分白,那么梅花的白是几分白呢? 10 分减 3 分 ,7 分白,差是差一点,但是差的不大。这是我们生活当中看雪花和梅花的颜色。有这样的生活经验,雪花是没有香味的,梅花是有香味的。那为什么说输一段香呢?因为梅花的香味它是有距离的。过了这一段距离以后,你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了,这就是一段香,因为超过了这段距离以后,雪花和梅花都不香的,所以梅花的香它是有一定的范围的。所以作者说一段香,这就是和雪花相差不大,如果是万丈香,那你相差就大了,就分出输赢来了。所以三分白、一段香,半斤八两,不分上下,各有千秋。在这一点上要讲透讲细,这也是诗人表达的准确性,这叫模糊的准确。
最后一个问题是,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它是借雪和梅来表达,雪和梅相互映照才更加美,才有春色。雪和梅各有千秋,不分输赢,相互映照才有美好的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补充卢钺的《雪梅》的第二首诗,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这样理解就更完整,就更深刻。
老师们,古诗的教学,我们要注重读书、理解、积累,适合我们四年级孩子的学习要求,不要讲得过深,不要拓展得过多。让孩子们能够对这三首诗学得透彻一点,从中学到阅读古诗的方法与策略,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上的不到的地方,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