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篇第4章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归:读kui,是馈的通假字,馈赠之意。
女乐:乐是象形字,就像一种乐器。很多人会望文生义,把“女乐”理解成女乐(yue)师,这是错误的。
女乐不一定是歌手或者是乐手,她们也有可能是舞女或者是绝色侍女。这里的“乐”读成(le),女乐指的是乐舞奴隶,也可以理解为“供权贵们取乐的女人”。
她们是继巫而起的真正专业歌舞艺人。据说夏朝开国之君“启”,即已在宫殿中“万舞翼翼”,末代统治者桀已有“女乐三万人”。
到了商殷末世,乐舞享受的规模更大,女乐充盈宫室,经常在“酒池肉林”中,作“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正是这些专事歌舞的女乐,创造了奴隶社会中灿烂的舞蹈艺术,使舞蹈摆脱了原始状态而日趋完整精美。
但她们的身份仍是处于社会最低层,和其他奴隶一样,奴隶主可以任意买卖、馈赠、甚至处死、殉葬。
现已发现的殷商奴隶主大墓中,常有精美的乐器、舞具和随之殉葬的乐舞奴隶尸骨。这累累白骨就是生活在奴隶社会中女乐们悲惨命运的见证。
到周代,女乐活动更加普遍。东周时的礼崩乐坏,周王室的政治势力衰微固然是主要因素,但在审美领域里,与雅乐相对立的新乐的兴起,起了摧枯拉朽的作用。
据史书所载,当时女乐倡优已遍及诸侯后宫,占据了表演舞台的中心。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就曾揭露当时社会上,王公贵族们为了乐舞享受,不惜加重盘剥万民的黑暗现实。
季桓子:即鲁国“三桓”之季孙氏宗主,鲁国权臣兼执政,季孙意如(季平子)之子季孙斯。
公元前505年,季孙意如病逝,其家臣阳虎趁新家主季孙斯年幼而将其囚禁,从而代替季孙斯执鲁政达三年之久。阳虎之乱平定后,季孙斯任用孔子帮助“三桓”打击当权的家臣。
前498年,孔子“堕三都”,名义上是为了防止家臣据城叛乱,实际上是在摧毁三桓的根基,于是季孙斯将孔子逼走。
前492年,季孙斯病逝,其子季孙肥(季康子)继位。季康子在位期间,把流亡国外14年之久的孔子迎回鲁国。
三日不朝:多日不理朝政。
行:原指十字路口,后延伸为行走、出行、行动、肯定、可以等意。这里的“行”是出走之意。
全文理解为:
齐国人送给鲁国女乐,季桓子代表鲁国国君接受了,并沉迷其中,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决定离开鲁国。
这段话记录的是孔子55岁时的事情,那时孔子已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大司寇,并当上了代理宰相。
但他这个代理宰相只能算是一个高级白领,处处受到“三桓”制约。不过孔子这个最高行政官的职务还是引起了齐国人的恐慌。
因为那时的孔子弟子众多,都是能人,齐国担心孔子治鲁“必霸”, 进而影响齐国的地位。于是齐国对鲁国采用了美人计加离间计。
在这个“无道之邦”,孔子决定离开,开始了他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生涯。
红颜误国
人们常说“红颜薄命”,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确实是这样,因为,在那个年代,“美女”常常会被当成“礼物”送来送去,有的“美女”本来过得很安稳幸福,有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美色而引起权贵或者是恶霸们的垂涎,导致家破人亡。
也有的美女引起女人之间的嫉妒,导致争风吃醋,生活不得安宁。甚至有些美女直接导致国家的灭亡,被称为“红颜误国”。
1,妺(mò)喜,生卒年不详,亦作妺嬉、末喜、末嬉,东夷有施氏(今山东省蒙阴县一带)之女。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的元妃(夏朝最高领袖的妻子称为元妃)。
根据先秦时代记述女子名时所用的全称和简称方式,妺喜应姓喜,即嬉(也作僖)。在《庄子》等著作中也有以妹为妺的用法,因此常误作"妹喜"。
有诗称赞妺喜的美丽:“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
据史料看,帝禹晚年选择的接班人是东夷领袖伯益,然帝禹之子启杀掉伯益,废禅让制而始家天下,此后东夷部族屡屡兴兵以图亡夏。
至夏末,有施氏部族变得十分强大,夏桀恐其成为亡夏之师,于33岁那年,统兵讨伐蒙山国有施氏,有施氏兵败。
为保全国体及部族,有施氏献出了他们的牛羊、马匹、美女,其中包括妺喜。夏桀得到妺喜后,对她非常宠爱。《辞海》妹喜条载:“有施氏为桀所败,进妹喜于桀”。
相传,妺喜有三个癖好:一是笑看人们在规模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里饮酒;二是笑听撕裂绢帛的声音;三是喜欢穿戴男人的官帽。
史籍记载夏桀在建造酒池时,首先下令处死阻止其建造酒池的忠谏臣子关龙逄,然后“邀请”三千名饮酒高手在击鼓声中下池畅饮,结果他们中的一些人因酒醉而淹死。
因妺喜听到撕扯缯帛的声音就笑,而夏桀喜欢看见妺喜笑,于是为此下令宫人搬来织造精美的绢子,在她面前一匹一匹的撕开,以博得妺喜的欢心。
在农业时代初期,丝绸织造业刚刚兴起,破坏这种稀有昂贵的物品,无异于暴殄天物。
后来商部落崛起,在伊尹的辅佐下,消灭了夏朝,也有一说,商灭夏时,妺嬉做了内应,所以妺嬉被认为是史上第一位女间谍。
商汤灭亡夏朝后,妺喜与夏桀同奔南巢(今安徽巢湖西南)而死。 一说夏桀攻打岷山氏,得到二女,妺喜于是受到夏桀冷落。
屈原对妺嬉最终的命运表示了同情,他在他的《天问》里说:“妺嬉何肆?汤何殛焉?”意为:妺嬉有什么过错?商汤干嘛要把她放逐?
2,妲己。明代隆庆年间的许仲琳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以商周时期的各国战争为历史背景,和宗教结合,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各个历史人物神化,人物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
妲己,己姓,苏氏,名妲,有苏国(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是九尾白狐的化身而被人所熟知。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1047年,商纣王发动大军攻打有苏氏部落。有苏部落抵挡不住强大的商军进攻,在灭亡和屈膝间,有苏部落首领选择了后者,献出牛羊、马匹及美女妲己。
俘获到美艳的妲己为妾,纣王非常宠爱她,为她作酒池肉林,天天与她酣饮作乐,纣王还命人建立了鹿台,专门让她在上面饮酒作乐和看星星。
纣王为了陪妲己长期不上朝,这引起了大臣的不满,但是纣王并没有将大臣的话当回事。更设炮烙之刑,使人裸体相逐,妲己于是大乐。
妲己依仗纣王宠幸,干预政事。牝鸡司晨,祸乱朝纲,导致政治昏暗、国力衰弱。最终被周武王所灭。
3,褒姒。生卒年不详,姒是她的姓,褒国(今陕西汉中)人,周幽王姬宫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后母。
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献出褒姒乞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很是宠爱。
第二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从此周幽王对褒姒更加宠爱,最后竟然废黜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
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鄫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姬伯服被杀于骊山之下,褒姒被犬戎掳走,从此下落不明,西周灭亡。
据《史记》 记载,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出各种办法让她笑,但她还是不笑。于是,周幽王手下有个佞臣为他想到了一个“烽火戏诸侯”的办法。
周幽王在没有敌军侵犯的情况下,命人点燃烽火,诸侯看到烽火后都率兵赶来,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果然哈哈大笑。
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戏弄诸侯,只为了博取美人一笑。
后来申国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援救时,诸侯却不再前来了,最终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灭亡。现西安郊外华清池景区后山还有烽火台遗址。
历史学家钱穆曾在他的《国史大纲》中质疑“烽火戏诸侯”的真实性,2012年,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故事有所偏差。
清华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幽王,西周因而灭亡。
清华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钱穆对该故事的质疑。
另外,如果把国家兴亡的大事推卸给女人,显然是不公平的,那时的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她们有什么能力左右国家的命运?一切都是当权者,统治者的责任。正如屈原所言:“妺嬉何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