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转载请联系
公众微信号:eatAwait |
每次踏入安徽地界,都感觉到了国外。冒着被祖国妈妈怼的风险,我也想摸着良心讲,虽然远没到摘下口罩呼吸甜滋滋的空气,但蓝天白云确实假的像油画。尤其,像我这种常年生活在二线城市,看过G20灰蒙蒙天魔幻变蓝的人。
我姥姥、姥爷是安徽人,这样掐指一算,我应该有1/4的安徽胃。但远不是我想象中那样,咬一口毛豆腐,我就流泪满面,囔囔说出就是这个味道的画面。抱着临时佛脚的攻略,加上对黄山本地朋友骚扰,我先后吃了小馄炖、葛粉圆子、毛豆腐、臭鳜鱼等所谓的当地特色美食。
当我从馄饨里挑出,根本泡不软的麻花碎,努力吞咽企图粘在食道上的葛粉圆子,我真的不懂。不过,在南方的食物中,我也经历过相似的迷思。例如米粿、青团这种食物,虽然挺好吃,不过一旦热过头,就有可能一口让自己陷入噎死的风险。以后,可以在米粿上写着提示语:warning!三岁以下儿童不建议食用。
好了,后面就来到我最最最最期待的毛豆腐了。这几天刚好看了李诞80脱口秀的cut全集,说烤全羊、豆汁都是做给游客吃的,要不豆汁早就没人喝了。不好意思,我恰好是这种游客。曾经本人在三年前去北京,就再三央求朋友,一定要带我喝一次豆汁。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明知是泔水味,却硬要喝上一口,总结一句,真是泔水味啊,才罢休。想起这次我吃毛豆腐的情景,完全就是重复一样的故事。
怎么说呢。毛豆腐这种食物,现在已经超越了米粿,与豆汁齐头并进成了我最大的迷思。先不说发酵的引子有什么不同,我就奇怪,为啥要把长了霉菌,但明显才完成发酵一半过程的食物弄出来吃。像腐乳我能接受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即发酵,又腌制了,食物的性质完全从豆腐转变了,我接受这种完全变态的风味。
但毛豆腐吃下去,就感觉是不完全变态的未完成食物。外皮滑滑腻腻的,可以感觉到腐乳的口感,味道也是酸的,但一咬进去,这不就是豆腐嘛。好吧,人类在创造了酸甜苦辣这些基本味型后,远远不满足于自己的创造力,又开始在酸臭间寻觅。于是,才有了毛豆腐、豆汁、臭豆腐等等这种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人类的好奇心真是一种最可怕的创造力。
隔天,我抛弃了自己的游客心态,心想吃点道地的小吃吧。在知乎上又做了一番功课后,凭着不准确的信息,我还是找到了黄山学校旁的一条小吃街。来回走了一圈后,看到了石头粿的摊子。
黄山的粿是烧饼一样的东西,这和浙江把粿指代成米做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石头粿摊子的师傅非常热情,估计感觉到了我身上逼人的游客气息,给我介绍了黄山甜派芝麻夹心石头粿,以及咸派黄豆粉五花肉夹心石头粿,两种口味的食物。本着什么更道地,就吃什么的原则,我要了一份黄豆粉五花肉石头粿。制饼期间,师傅还科普,说只有清代留下来的石头,用这种石头压制的石头粿才是正宗的。不过,辜负了这位师傅的一片良苦用心,当我吃下咸石头粿的时候,瞬间就被饼里的黄豆粉糊住了嘴巴。啊,黄豆粉还能做咸,这让我们常年吃红糖黄豆粉汤团子的浙江人怎么办?
这让我不禁想起上次看字豆糖制作工艺,在桂师傅家吃的那顿饭。除了辣一点,油一点,其实没什么不能接受的。看来我真要好好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这些游客害死猫的好奇心,才让毛豆腐之类的小吃越来越成了安徽的金字招牌。
感谢你从头看到尾
以上全属我个人口味吐槽
不具有任何参考意义
如有雷同,还是劝你再难吃也要尝上一尝
因为好奇心驱使也矫正着,让世界变得更好
-THE END-
文字 绘画 : 林缅伊
摄影 : 林缅伊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