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343小时,第2274日
阅读《翦商》
从最低标准看,洛阳盆地是二里头都邑能够控制的范围。盆地东西狭长,跨度约 50 公里。有研究者曾统计洛阳盆地内的聚落数量:在二里头一期,古城之外发现聚落 19 个,二期迅速增长到 83 个,到三、四期稳定保持在 100 个左右,其中,面积在 0.5 平方公里左右的“乡镇”级大聚落约 20 个,其余为 0.1 平方公里及以下的村落。从“王都”到乡镇、村落,等级格局非常明显,显然属于同一个王国政体。
古史有“启征西河”的记载,即禹的儿子启曾远征晋南地区:”(启)三十五年,征河西”。(《帝王世纪》)从地理环境推测,夏王朝应当和铜、盐矿产丰富的晋南有密切联系。山西省南部,特别是汾河下游地区,有比较密集的二里头文化聚落,属于晋南本地的东下冯类型。
距今 3600—3500 年间,是二里头文化的尾声 —— 第四期。这一百年又分前后两段:前面半个世纪,二里头人仍旧按照原来的轨迹生活,沿用着三期建成的宫殿和宫城墙,各种手工作坊都在生产,铜器铸造技术稳步提高;后半个世纪则发生了剧烈变化,宫城墙开始塌毁,几座宫殿逐渐废弃,某些外来者侵入了二里头。
在夏商易代之际,二里头人的青铜冶铸技术堪称独步中原甚至东亚,商族人自然会非常重视。商人从二里头铸铜区调拨了一些人,分配到偃师和郑州商城建立冶铸工场,但二里头铸铜场的主体仍在继续生产。二里头的铸铜人群和商人的关系似乎不错。在商人占领期间,手工作坊区的北墙也有发生损坏,但立刻进行了重建。铸铜场区并未发现太多外来陶片,看来商人占领者比较尊重冶铸场所,没有在这里建立营地。
至于二里头的征服者,灭掉了夏王朝的商人,为什么他们的陶器分属下七垣和岳石文化,却没有自己的特色?这群征服者的来历扑朔迷离。
目前已发现的殷商甲骨卜辞从来没有提到过夏朝,这有点不好解释。有学者认为,从来没有过夏朝,所以商人没有记载;也有学者认为,商人肯定知道夏朝,只是甲骨卜辞只专注祭祀神灵和现实问题,不涉及改朝换代的历史,所以不用提及。
《诗经》里的“商颂”未必是商朝原创的作品。灭商之后,周朝把一部分商王族分封到了宋国,以传承商朝的世系,但宋国人最初并没有“商颂”,是春秋初期的宋国贵族正考父从周朝掌管音乐的“太师”那里得到了“商颂十二篇 " 。
据说,上古时代有一位叫高辛氏的半神帝王,他的两个儿子不和睦,整天打斗,高辛氏一怒之下把小儿子安顿在了“大夏”(晋南),负责祭祀傍晚的参星;把大儿子安顿在了商丘,负责祭祀黎明的辰星,由此,辰星也被叫作商星。传说的结尾,诸神已经离开大地,契开始定居在商丘,他的部族也获得了“商”之名。
春秋的贵族还说,宋国是辰星之族的故地,所谓:“宋,大辰之虚也。 " (《左传 · 昭公十七年》)宋国的都城在商丘,而宋人是商人后裔,可见,从王朝兴起之前到灭亡之后,商丘一直和商人有缘。从神话传说时代到春秋再到今天,中国唯一没有变过的地名,可能就是商丘了。
商丘处在沟通淮河和黄河(济水)的水系中间,从这里乘上舟筏,向北可以进入济水和渤海湾,向南可以进入淮河和黄海。也许商族人曾经借助河网水系航行,抢劫过一些滨海人群的聚落。
先商族属于上古时代特殊的“游牧族”,流动性很强,以牧牛为主,而联系其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竟还可以北渡黄河,说明放牧的是水牛,而非黄牛。
在灭夏之前,商族人很可能已经发明了最初的文字。商业贸易需要记账和远程传递信息,而这都会刺激数字和文字的发明。在商人创造文字之前,很多部落已经有了初步的记事符号,比如,对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的考古,就曾发掘出一些刻划符号的陶片。而商族人在迁徙和贸易中与较多部族打过交道,有机会见到各种记事符号的用法,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总是完全有可能积累起完整记录语言的字符体系的。
《史记 · 殷本纪》记载,某次祭祀商汤时,一只野鸡落在鼎的耳上不停鸣叫,高宗武丁非常紧张,大臣祖己趁机发表了一番道德说教,最终“(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此事的道德元素应是后人添加的,但野鸡引起武丁紧张之事应当有原型。只不过,这需要放在商人崇拜鸟的背景中才好理解。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铭文中曾出现“玄鸟妇”三个字,可能是通灵降神的女巫,负责在王族祭祀中召唤玄鸟之神降临。
郑州商城则建立在旧有的二里头文化村落基础上,是商王安置各路同盟军的主要据点,外来文化因素更多,有北方的下七垣、辉卫和东方的岳石等陶器文化类型,也有从二里头迁来的铸铜作坊。一座城邑竟能在中短期内汇聚如此之多的陶器文化类型,在此前和此后的历史中从未有过。显然,这是一个为攻占夏朝而形成的“东方部落联盟”:各自使用的陶器风格不统一,语言或方言的差异也很大,充当“凝结核”的是规模很小的(先)商族。
商人对待夏人和盟友的手段也很高明。至于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他们曾经长期游牧和贸易,在东部平原迁徙游走数百年,积累了足够多的关于东方各族群的知识。这是其他任何人群都不具备的优势。
两座商城的保存情况也不一样。在后世,郑州商城一直是重要城邑,到现代更被市区占据,遗址破坏严重,各发掘地点比较零散,难以重现商城的整体风貌。偃师商城则一直是农田,所以保存相对完整,比如,有石砌的城市供排水系统,排水沟宽近 1 米,从西到东贯穿整座城市。
在商朝早期,王朝的统治已伸入晋南运城盆地。这段路程不算太遥远,但隔着黄河和中条山脉,地理环境和之前商人习惯的东部大平原很不一样。可见,商人在努力探索新的地域。
在二里冈聚落还有多座只埋一人或者埋零碎人骨的灰坑。在二期郑州商城内外,有多座人和猪、牛或狗混合埋葬的祭祀坑。比如,北城墙外的一处制骨作坊遗址,曾发现五具掷埋的人骨架与五具猪骨架。
人祭的迅速增长,和商朝的扩张有同步性。开国 50 多年后,商人的扩张触角开始伸向晋南、关中东部,甚至湖北省。在新征服地区,商人可以俘获大量人口,除了被用作强制劳动的奴隶,也可以作为献祭材料。
就在早商与中商之交,即商朝开国 200 年左右时,某位商王可能曾试图改革人祭宗教,用埋葬器物献祭代替杀人和杀牲。这场革新运动的另一个表现是,王宫区锯制头盖骨的工作场戛然而止,大量即将完工的成品被投入壕沟埋葬,似乎商朝上层一夜之间皈依了“不杀人”的新宗教。
和早商相比,小双桥时期的商朝比较衰弱,突出表现就是小双桥聚落缺乏庞大的城墙、宫殿建筑和仓储体系,晋南和湖北的商城也被放弃。但考虑到小双桥的商王朝能够建造所谓“周勃墓”这种巨大的夯土台基,举行人祭的规模也更大,说明商朝的人祭文化此时已基本定型。
夏朝 - 二里头古国的人祭遗存也不太多,而且王室的人祭行为还要比民间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商朝初期,直到又过了近一百年,人祭行为才出现爆发式增长。总之,从新石器晚期到商代,人祭是比较普遍的文化形态;这方面的特例,是长江中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