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那会,因为一些机缘,南下创业,让我有机会踏上了粤东这片土地。
我在那结识了不少当地的朋友,无论是揭阳的、潮州的、汕头的,都会自称是潮汕人。
潮汕这个地方人杰地灵,出过不少名人,我没记住几个,可潮汕的美食,我可记住不少。代价是,不到一年的时间,我胖了十斤。而这十斤肉,竟是到现在也瘦不下去了。
一、牛肉火锅
在潮汕地区吃过的牛肉火锅都是街边大排档样式的,一、两个档口外搭一个凉棚,店铺的门楣上通常都挂着写有“牛肉店”字样的招牌,有的则是在路边立个灯箱,打出自己的字号。
店面都不大,一进厅堂就能看到玻璃橱窗围合而成的“屠宰间”。老板在里面挥刀屠肉,鲜红带血的牛肉一排排的横陈在油腻的案板上,牛肉都是当天宰杀的。老板娘则出入于厅堂和凉棚之间,迎来送往,打点宾客,忙着收钱。规模稍微大点的店,会多配几个年轻的小伙计帮着端锅送菜。
每次与朋友去开荤的时候,我们都爱坐外面的凉棚,图个热闹开心,也因为南方实在太热,憋在屋里吃火锅更是让人受不了。
吃潮汕的牛肉火锅最讲究分寸,汤锅煮沸的片刻功夫,牛肉也刚好切片端上。肉片鲜嫩且薄,一下锅即刻变色,这时候就要赶紧捞出来,蘸着沙茶酱或是剁椒酱品尝,口感正好,多一分则老一分。
二、手打牛丸
潮汕人热衷于吃牛肉。在我看来牛肉火锅当属极品了,可“手打牛丸”的知名度更高。
这名气大概得益于周星驰90年代的电影《食神》。影片中的牛肉丸掉在地上会像乒乓球一样弹起来。这虽然很夸张,但潮汕手打牛丸的Q弹口感,却让品尝过它的人们印象深刻。
如果说中国的烹饪讲究的是火候,那潮汕的牛丸则特别看重力道。
我曾经在当地菜市场里亲眼目睹过潮汕牛丸的制作过程。几个肌肉健硕的青年,围坐一圈,手持方形的铁棒不停地捶打砧板上的牛肉,一直将整块的牛肉打成肉泥,这正是牛丸制作工艺的精髓。据说,这样的捶打不会破坏牛肉的纤维,而每一颗牛丸都是用实打实的牛肉酱揉捏而成的,淀粉类的东西放得很少,所以颗颗肉质饱满、很有嚼劲。这样的牛丸,既可以下在粿条汤或牛肉火锅里吃,也可以单吃。
三、炒粿条
粿条这种东西,是我原来没有见过的。也是潮汕地区的特色传统小吃之一。
看上去有点像福建的河粉,也有点像陕西的米皮,乳白色、质地柔软,吃起来没有什么嚼劲,所以切丝切得很厚实。跟同事打听了才知道,粿条是用米浆做成的。
吃法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做汤或热炒。粿条汤往往会加上很多配料,仅我吃过的,就有鸭胗、鸭肠、蛤蜊、牛肉、猪肝、海虾、牛丸等等。
但我更爱吃炒粿条。热炒的做法不会放太多的配料,有豆芽、牛肉、洋葱丝就刚刚好,炒的时候再和上沙茶酱或是剁椒酱,口味算是重的了。
四、猪肚鸡
在揭阳吃过几次猪肚鸡。后来去了广州,在我租住的房子楼下,就有潮汕人开的大排档,就有猪肚鸡,这也自然成了我和朋友、同事们的据点。
这道菜的吃法有点类似河北沧州的火锅鸡,也是先吃锅里的主菜——猪肚炖鸡,同时,加热汤头,就着汤锅另涮其他。味道以鲜为主,但会加不少胡椒,和我吃过的其他潮汕菜相比,口味略重。蘸料主要是酱油,也配剁椒和小米辣。
我和同事、朋友们经常在晚上下班后,去吃猪肚鸡。伴着南方的潮热,就着胡椒的辣劲,男孩们挥汗如雨,女孩们香汗淋漓,每人再喝上一瓶冰镇啤酒,形象也全然顾不上了。出完一身透汗,一天的烦恼和疲倦也没了。
五、冰镇米酒和蒸凤爪
在广州那年,赶上十一放假,好朋友专程南下来看我和他的一个广州本地朋友。大家脾气相投,一见如故。
十月份的广州依然热得很,那个广州本地的朋友特意带来几瓶米酒。我们仨白天去大夫山骑车,到北京路瞎转,晚上累了就待在家里喝着米酒,边聊天、边消暑。
这米酒倒没什么特别的,超市里也有卖。后来,回到北方,我有时候也到离家不远的超市去买上几瓶放在冰箱里。
他们在我那暂住的日子里,广州本地朋友自觉当了向导,要带我们去体验一下正宗的广式早餐。
离我住处不远,有一条老街,道路两边种的都是榕树,树冠很大,树荫也很大。绿荫之下,掩藏着一个不太大的早餐档口,厅堂里只能摆下一个巨大的圆形蒸笼,厅堂外支了几张桌子和散座。可巧了,老板也是潮汕人。
广式早餐样式之丰富超出了我这个北方人的想象。打开巨大的蒸笼后,待蒸汽散去,是一个个小笼屉,每个小笼屉里都是一道菜,名字叫不上来。客人们想吃哪样就拿哪样,有点像吃自助的寿司。
我们仨各取所需,摆了满满一桌。我第一次感觉早餐吃的像个皇帝。
这一桌菜都有什么,我已无法一一列举。但那一笼入口即化的蒸凤爪我却记得很清楚。
蒸的很透,鸡爪上的肉筋看着完整,但早已脱骨,在口中轻含一下,便可骨肉分离,吃相上免去了啃食的尴尬。味道偏甜,和叉烧包、叉烧肉等饭食当属一味。但菜量很小,每一笼就两三块,让人总是觉得意犹未尽。
潮汕的美食还有砂锅粥、韭菜粿、肠粉、蚝烙等等,都很有特色,真对得起“美食天堂”的称号和“潮汕佳肴甲天下”的赞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