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为“中庸”就是没有内心坚守的准则,与世沉浮而以,也一度想要规避给自己贴这样的标签急于崇尚“极端”并以此做为自我追求的高度……古人之可爱是如此含蓄,以至于让小女子辗转迂回才顿然领悟!
《中庸》原本只是《礼记》当中的一篇,朱熹合刊“四书”为它确立了经典地位同时《中庸》也不在“中庸”了……到了现代又被望文生义地看待,既“折中”,又“平庸”,那么,
『何为中庸』?
“中”不偏不倚,“庸”恒常不变。
“中庸”乃“中和”,中和,月印万川之和。
《中庸》里:“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谈何容易』?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始终守住天理,没有一刻放松。——中庸之道
君子慎独,没有人的地方也不能放松自己。 ——中庸之道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至诚”的境界,“诚”的极致。 ——中庸之道
白居易死后不久,唐宣宗写诗缅怀:“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白居易人如其名,如浮云不系,不被名缰利锁所羁绊,宠辱不惊,乐天知命,从来既不会苛求什么,也不会勉强自己。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生活原则!《中庸》一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率性依天道而行,这种“超脱的坚守”不正是君子最高修养的中庸之道吗?!
孔子说:“如果只有靠着奇谈怪论和特立独行才能赢得后人的称道,那么我不会做这种事。君子一生都要走正路,我不会半途而废的。君子时刻守着中庸之道,就算全世界都不理解他,他也不会后悔,这才称得上圣人啊!”
半途而废……?!
“中庸”就是默默践行,默默坚守。
『刚刚好』
韩愈,字退之,“愈”:超过,一进一退之间,就是中庸,它意味着“无过无不及”,一切都适如其分的刚刚好。
刚刚好的际遇……刚刚好的星空……刚刚好的时间刚刚好的人……这些不都是让心欢愉的细小的时光之美吗?!
“剑阁闻铃”里“不作美的铃声,不作美的雨……”还余韵绕耳……吟唱出的不也是一种刚刚好的哀怨之声吗?!
『”刚刚好”落地』……
原则,主观世界。中庸,实践世界。
大脑的每时每刻都要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原则中,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动态平衡点,一个人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与“中庸”同出一辙。主观世界和实践世界之间有一条鸿沟,主观里有一大堆绝对的原则,在客观世界里则只有刚刚好的行动。——罗胖
比如,驾照新生学到了很多应用原则,机械原理,一旦上了路,原则用处就不大了,每一刻的方向都需要把握“刚刚好”,不左也不右这就是“中庸”。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在主观和客观中失去了动态平衡点,因为还未能学会“中庸之道”。
木心为什么觉得“生活就是刻刻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沟,每时每刻我们都可能掉进去,如果在实践中爬出来了,就是弥合了这条沟,把和我们主观世界不一致的东西,放到自己的身体里自我破碎,然后重建自我,这个过程就叫成长。
读书仅仅是丰满了我们的主观世界,而“感知力”的培养才是建立我们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我们要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实践中“调试中和”以满足对世界的好奇心,提炼认知,让更多的观念和甚至是彼此矛盾的解释角度,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共存,最后一起来不断滋养我们的实践,使我们不断成长,一个人成长得越快,年龄越大,就越能在自己精神世界里容得下很多复杂的东西,以此不惑且过好这一生,这也许就叫做——“知命”!
真正好的的知识是能穿过身体的知识,中庸,是我应该继续恪守奉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