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高级五期 贺变丽 坚持分享第924天 2020—12—22
这次督导课由刘老师来督导案例,学习的伙伴们期待已久,是我和黄老师报的案例。刘老师的督导引发我更多的反思和觉察,总结如下:
1.作为学校非专职的心理咨询师,有些名不正言不顺,虽然自己初心很好,想帮助学生,但是会承受更多的风险,咨询要签咨询协议和不伤害自己的约定,这些咨询设置是一定要有的。
2.在咨询中要有更多的好奇,比如来访者说自己可能有抑郁症,就要好奇地问:是什么让你认为自己有抑郁症?怎么会想到在网上去做测试?医生是怎么说的?你怎么看待这个结果?这个结果对你有何影响?有什么意义?爸爸妈妈会怎么看呢?老师和同学会怎么看呢?
3.在学校中,心理咨询师和老师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在咨询室就是咨询师的角色,要理解来访者,和他是合作关系,是一伙的,会有更多的陪伴和倾听,对他没有预设,没有评判,没有指责。而老师就不一样,会更主动些,也会做更多的事情,会有指导和评判,也会提一些建议。
4.在和孩子做咨询时,咨询师要带着未知和好奇慢慢去聊,孩子会聊很多信息,他的信息是他的感受,是他的知觉,在他的世界里他是对的,咨询师还要从家长那儿了解更多的信息,这样才会更全面。咨询师与家长聊时,要关注到家长的感受,避免先入为主,站在孩子一方而听不到家长的声音,要保持中立态度。此时,可以问问孩子怎么看爸爸和妈妈的说法?问爸爸和妈妈怎么看孩子的感受?也可以用循环问句进行扰动,听听彼此的心声,让彼此听到平时没有机会交流的内容。即便是通电话,也可以进行交流和扰动。
5.咨询师与来访者聊时,往往会认为这一方说的信息是真实的,不能完全当真,要体会到更多人的感受,收集多方面的信息,比如:爸爸怎么看?妈妈怎么看?妈妈这样想可以多说一些吗?好朋友会怎么看?扩大当事人的知觉,同时要相信他这样说自有他的道理。
6.做咨询时,咨询师要不断觉察自己的内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会这么做?感受是什么?是什么让自己有这样的感受?安抚好自己的情绪,卡住的点到底发生了什么?避免卷入太多,目的性不要太强,也不要有功利心,否则就听不到当事人的声音。
7.可以告诉来访者:咨询不是一次就能解决问题的,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欢迎下次继读咨询,约个具体的时间。
8.来访者有情绪时,先解决的是情绪问题,就像云手一样,先去陪伴倾听,他想说就说,想哭就哭,然后顺势而为,慢慢回推,朝向解决,不能太快。
9.咨询师做来访者的顾问和教练的前提是:要先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连接。
10.咨询目标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每一次聊要看来访者的目标是什么,他想探讨哪个点,带着未知的态度和他聊,并好奇地问是什么让他想聊这一点。聊目标前可以像老朋友一样拉拉家常,比如:这一周过得怎么样?你穿的这件衣服挺好看的,在哪里买的?多少钱?然后再问:今天想聊些啥?咋想到聊这一块呢?你希望聊过之后有啥不同?
11.即便来访者的问题不能解决,咨询师也要保持好奇,比如,来访者说希望聊过之后自己的幻听能够减轻,可以好奇地问:希望减轻到什么程度?原来怎么样?有没有比较好的时候?有幻听你是怎么应对的?怎么和它共处的?它是什么样的声音?声音大小如何?什么时候会来到你身边?它对你有什么影响?也可以用外化技术去聊。有幻听的来访者,如果他认为自己有幻听,就说明他是有一些自知力的,可以问他:你是怎么知道这是幻听?自己怎么看?
12.对那些没有自知力的来访者,咨询对于他的情绪状态会有帮助,因为他的意识是存在的。咨询师要进入他的世界去聊,把他当成正常人看待,这样才能获得进入他内心世界的入场券,才可能去参观他内心的风景。在他的世界他是对的,他的世界自有他的逻辑。
13.咨询师要带着未知和好奇进行咨询,否则会有自己的选择,会朝向自认为应该走的方向去走。咨询师要关注当事人,而不是他的病。有了更多的好奇,才会有小小的推动和具体化,能推进就顺势而为,不能推进就不要勉强。
14.孩子做咨询时,可以把家长拉进来,先一起聊10分钟左右,问问妈妈孩子有什么变化?对这个变化怎么看?哪些因素有帮助?家长做了什么?孩子做了什么?循环问句再问问孩子,关于妈妈说的,你怎么看?然后单独和孩子聊,最后再留点时间,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聊。家长是孩子的资源,家长的参与会带来更多的扰动,也会带来更多信息,实现1+1>2的良好效果。
15.咨询师做顾问和教练也要在来访者背后悄悄地当,让来访者不易察觉,做家长的顾问时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进行。
16.好奇是做咨询的不二法宝。
17.电影《心灵点滴》表达的是关注人,可以看一看。
今天晚上刘老师的督导,我感觉自己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好奇心不足,有预设,中立不够,咨询中引导比较明显。感觉咨询之路是漫长的,好像二万五千里才走了第一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