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反过来想
早餐时,爷爷语重心长的跟堂弟说:“别卖现在的这套房子,留下来给三儿(堂弟的弟弟已年近30)。”
堂弟问:“为啥?”
爷爷说:“你妈身体不好,三儿老大不小了,你当哥的不操心谁操心啊?”
中午,爷爷又跟我说起此事,我一开始附和说:“是啊……” 突然脑海里闪过早上反思的内容,笑着跟爷爷说:“爹,早上我没说话的立场上,要不我现在说几句?”
爷爷说:“嗯,你说!”
我说:“你为三儿担优的心我理解,可那终究是堂弟两口子一起买的房子,现在杭州房价翻了近4倍,他们的另一套已经装修好了,他们投资的心,我们也应理解,这样也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来支持三儿,对吧?”爷爷点了点头,没回答。
反思
理解爷爷为父辈的心,总想着每个孩子都能早日成家立业。更有父不在,长兄如父的传统观念,如此才会跟堂弟要求。
幸好当时头脑里闪过昨天反思的内容——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的概念,否则会陷入“抱怨”的坑吧……
时代在变化,投资后再提供帮助是一种方法。
跟下班回家的先生聊起此事,他说:“开玩笑!三儿呢?他怎么想?” 对哦,我们一直在聊堂弟,而忽略了另一方主角——三儿,站在他的立场反过来想,三儿不一定要啊,房子在杭州,人在临安上班,距离太远,再说,房型是否让他满意?他的另一半呢?……
这可变因素就更多了,双方任何一方不满意,就成强买强卖,也许会演变成《老娘舅》那档节目里争家产反目成仇的案例。这一定也不是爹想看到的吧……
另外,从双赢思维和稻盛和夫先生的利他主义来看,做决定时一定要顾及双方,是真得为他人好才是本质哦。
诚如查理芒格的逆向思维:“如果我知道我将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日后思考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双方,多反过来想,它会给你不一样的答案和选择。
提炼:反过来想,总要反过来想。
002 忍 vs 耐心
这段时间一直在锻炼小宝自己吃饭。晚饭时,给他准备好围兜等专用设备,小宝两手各拿一个勺子,左右开弓,饭菜时不时的掉落到地上,脸上脖子上也都是饭,刚换班过来第一天的爷爷看了,摇摇头,渍渍渍的说:“来来来!你不喂我来喂!……”
我回答说:“爹,别急!这是在锻炼小家伙吃饭呢,你看他已经能把勺子准确的放入嘴里了,地上的脏乱你先忍忍,他吃完后我来收拾,成不?”
“你娘儿们啦……”爷爷摇摇头,无语的向房间走去。
小宝吃完后,我把地面桌子收拾好,叫爷爷出来吃饭,还好爷爷没再说什么。
反思
锻炼小宝吃饭已经两周了,从一开始根本吃不到嘴里,奶奶的极力反对,到现在能吃到每勺的大约75%,手的协调能力日益见长,让他在1岁半前实现自己吃饭的目标很有希望。
跟爷爷的对话让我想起了最初跟奶奶的对话,虽然用词差不多,对“忍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脑海里甚至冒出:“在妈妈这个行当里,耐心是不是就等同于忍?”
11:35分,爬起来查现代汉语词典:
忍:动词
1.耐,把感情按住不让表现:~耐。~痛。~受。容~。~俊不禁(忍不住笑)。
2.狠心,残酷:~
耐:动词
1.忍,受得住:忍~。~久。~人寻味。
2.古同“奈”,奈何
耐心:名词
不急躁,不厌烦。
指不急躁、不厌烦的性格。
依次看下来。“忍”和“耐”同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是一回事儿,“耐心”是名词而已。
也曾多次反思到:耐心是刚需,耐心是刚需。可总是很容易再犯,再犯的场景比如容易情绪失控,没有微笑没有温柔,而是大声说话甚至训斥……如此归结为“没有耐心,要继续修行”。难道“不大声说话”就是“温柔”么?
不是,那是对方都能感受到的克制,冰冷的克制,也许更多的是高高在上的压制。
“温柔”在汉语词典里的定义是:
温柔
温和柔顺,柔和。
那“耐心是刚需”的本质是什么?到底该怎么做?
查完字典后就明白了,“耐心”是“不急躁,不厌烦,受得住”,它不同于“温柔”。
“耐心”的本质是“忍”。“温柔”也许是天性使然,抑或是“忍”后的体现。
这样下来就知道“耐心”该怎么做了,那就是“忍”——“按住不让表现后”, 还要再加上“开心的温柔”,这样才不会是“假温柔”,完整的描述就是:
忍,把感情按住不让表现,取而代之的是真诚的温和柔顺。
哈哈……“忍”我很在行,还曾把“熬一熬,熬一熬,就过去了……” 看成自己的优势,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实现能力平移呢?
是的,工作中有难题,继续啃,继续分析,挑灯夜战,熬一熬,果然找到解决方案了。
学习中,看不懂,熬一熬,再看几遍,懂了。
投资时,涨了跌了,忍一忍,若需资金,到自己承受范围内了再处理,收益或损失只有在真正变现时才出现。
孩子吃饭满地是饭,脏了,忍一忍,收拾好就好。
孩子的学习现在不会,忍一忍,多讲几遍,她再多读几遍,总会理解。
先生、老人带孩子不放心,摔跤了,满脸是灰,衣服脏了,忍一忍,洗了就好。
。。。。。
忍一忍,等自然结果或自己想要的结果呈现,处理问题就好。
提炼:“耐心”的本质是“忍”,让这个优势在“妈妈”这个职业里发扬光大。